二十一世纪,光速变迁,科技摩擦出的火花随处可见,科幻与现实的次元壁逐渐被打破,而这条“高速公路”通往的下一站,将是人工智能大行其道的新纪元。那么未来的教育将走向何方?未来的学校,将发生怎样的变化?朱永新教授发出这样的疑问,并对未来的教育和学校的走向进行了深入思考。我们想,未来学校应该顺应时代,根据孩子个性因材施教,为孩子将来生活做准备。我们也正在通过自己的方式不断去尝试,去改变,去突破,或许我们的做法还显稚嫩,但我们正为未来学校建设,未来学生发展而努力。我们是这样想的,亦是这样做的。
一.课堂走进“理想境界”
新教育倡导理想课堂的“三重境界”:第一重境界:构建有效教学的课堂框架(模式)。第二重境界:发掘知识这一伟大事物的内在魅力。第三重境界:知识、社会生活与师生生命的深刻共鸣。
在理想课堂的三重境界理念的引领下,我们认为理想课堂在实现人与知识、人与他人、人与自我深刻对话形成共鸣的同时,还需要实现课堂与社会生活的紧密相连,课堂与人类命运的息息相关。唯有如此,我们的课堂才能真正达到理想的境界。
我校“云阅读”课程,就在逐渐向这个理想境界迈进。本课程围绕语文课本的主题、进度和广度进行大范围扩展,对精读课文实行多元化阅读,并学生阅读进行深度指导。如学习课文《少年闰土》时,为学生拓展到初中的《社戏》、《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让学生自主选择鲁迅的文章、鲁迅的故事,以小组的形式汇报。在汇报过程中,其他小组成员提问、质疑或补充。这样,本来由老师讲授的内容就变成了学生合作完成学习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实现了佐藤学教授倡导的“学习是相遇,是对话,是与客观世界对话(文化性实践)、与他人对话(社会性实践)、与自我对话(反思性实践)的三位一体的活动。”
我们希望,未来我们学校的每一个课堂上都是这样,学生课前学、课上论、课后反思,他们由课堂活动的消极参与者和被评价者变成课堂活动的主动设计者、实施者和评价者,以构筑学生课堂学习共同体。
二、课堂走向“可视思维”
今天的课堂重视传授昨天的知识,知识本位教育的弊端愈发突出,机械重复,枯燥低效,使学生长期处于浅思考,甚至出现厌学现象。我校采取直接有效的措施就是用图示技术这一工具把看不见的”思维过程和方法呈现出来,使学生的思考路径清晰可见。俗话说:一图胜千字,对孩子来讲,图是最直观的语言,易读、易懂、易记,而且记得更牢。而课堂教学中,“思维比知识更重要!”我们主要运用知识树、思维导图、漫画、图片、图表、表格、模型图、流程图、概念图等图示培养学生的可视思维,力求使思维能力成为学生学习能力的核心。
“相约星期二”,老师们一起绘制全册、单元、知识点的思维导图,理顺教材内容,找出重难点和突破方法,以及知识点之间的横向和纵向联系,实现对教材的理解和把握。
我们希望,未来我们学校的每一个班级里,师生都能通过“图”呈现“思维”的方式来学习,使教学重新聚焦在思维层,让教学回归对人的教育,学生的思维能力发展起来,学习会越来越轻松,从而进入会学、乐学的良性循环。
真正使我们的课堂成为学生的主阵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