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刚刚迈入二十三岁的年轻人,还在攀登高山的路上,回过头来看自己走过的上山的路,跌跌撞撞,时而高歌猛进,时而被同行者搀扶,时而亦步亦趋,时而被外力逼迫着走着一条看起来康庄的大路。可是这一条上山的路走到现在,我有点累了要停下来,我想回过头来望望在有限的高度上,山下的风景究竟是否让自己一路走来得以慰藉,我猜回头的那一刻定会让自己感慨万分。
当然,我看到的并不是全部的风景,在登山的路上我一定还有更多的可能性,但是人啊有时候停下来时不时地整顿一下行囊比盲目地向前冲会更有意义。于是我回头了,坐了下来,假装像一个过来人一样咂摸着眼前看到的山下的景象,眼角暗流涌动。
此篇姑且先谈谈教育吧!
我所经历的教育模式也是绝大多数人所接受的教育之路,也是目前我看到的下一代的孩子们依然在经历的东西。利用假期我有机会辅导接触很多不同年龄段的孩子们。从小学到高中长达十二年时间的高强度学习,我们到底收获了什么呢?
这条路,我走过,走路的过程中我认为这就是我该走的一条路,因为大家与我都一样。十二年长跑的路上会有选拔性考试让一些人掉队,掉队的人绝大多数会走上相对困难一些的征途。但如今我回过头来看,觉得十二年的时间来培养一个人的成长是对的,但是道路却变窄了。
我看到现在连小学生放学回家做作业都要很晚很晚了,更不必说中学生和高中生了,我们似乎都达成了一个共识:这条通往大学的赛跑上,老师家长应该全力配合让孩子尽可能在这“唯一”的跑道上取得好的名次。这“唯一”尽管可能并不是老师和孩子们的初衷,可是慢慢地在大环境之下他们都被同化了,他们觉得所有人都踏上了这条赛道,我凭什么敢赌另外一条充满未知的道路?
我曾经看过一个视频,一个孩子在做一道题:题里面有好多小鸟,问总共有多少只小鸟?但是因为题里面在地上有的画的像鸭子,于是那个孩子就没把它们算上,只数了在天上飞的小鸟的数量,于是这道题就被认为是做错了。你看孩子的思维是很奇妙的,充满了画面感,充满了想象力,充满了对世界细微的观察,可是通过这件事情以小见大,这种发散性地思考便被扼杀掉了,慢慢地学会了循规蹈矩,学会了如何做“正确”的事情,也学会了在日复一日的试题中找寻让自己“骄傲”的价值。
这条赛道上,当然会有胜利者,拿着极高的收入,过上了体面的生活。这便成了众多师生和家长眼中的楷模,他们当然是楷模,因为谁都知道这十二年的马拉松走到最后并成为胜利者有多么艰难,可是这样的楷模是否是我们所信奉为成功者的唯一尺度呢?在这洪流之中被湮没的其他人是否有探索人生的更多可能性呢?这是我眼中教育要解决的问题之一。
教育的功利性有违教育的本质。而教育的功利性的根源在于国人教育观念的不统一性和投机性。假如我们都遵从孩子的天性,孩童阶段让孩子痛痛快快地玩耍释放天性,一定有另一群人偷偷地带孩子进行所谓的“学前教育”,“学前教育”是一个极大的伪命题,何谓学前,学前意味着超前学习,违背人成长规律,强迫过早地被动式探索世界。这群人偷偷地接受“教育”,另一群人见状开始忧心忡忡,别的孩子都学了我的孩子不学会不会“输在起跑线上”啊,于是互相地攀比,互相地让孩子成为竞争的工具,打着为孩子将来着想的旗号,做着违背自然规律的事情,于是在我眼中对引领推动社会成长和进步的创新和活力的种子难以靠自身力量破土生长,被催化剂催熟的种子和民族或许可以创造好的既有经济效应但却无法引领新经济思潮的可能性,因为我们的根扎的还不够深,教育的本质从另一个维度体现在让人把根扎深,从而枝蔓才可以延伸到更广阔的远方,不怕狂风暴雨的洗礼。
教育的改革并非可以一蹴而就,在这种模式之下我们已经走了很久了,我们必须通过更好的制度设计去追寻教育的本质。教育本质是育人,是探索人更多的可能性,在上山的道路上我是否可以选择一条看起来是一条荆棘遍布的道路但是我走过了却探寻到了自己的价值,社会对于这样的孩子的发展是否可以拥有更多的包容性。在追求功利教育的现状下,我们走着“康庄大道”,但路反而越走越窄了。黑夜行路,走着走着天就亮了;可是因为黑夜而放弃探寻光明,我们便真正永远到不了胜利的彼岸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