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就像是用一口大缸腌萝卜。
未开蒙的时候,人人都是9毛钱1斤的大萝卜,洗的白白净净,置于一口大缸。读书的过程,就是腌制的过程。
有的书含盐多,有的书含盐少,当然还有的是毫无营养的清水,甚至还有老鼠屎。腌好一棵菜,大有学问。
一、如何找到盐
一缸子菜,如果只放盐,菜会咸的吃不得,人也就变成抬头之乎者也的学究夫子,不堪大用。所以,也要适当加些白水。
读四大名著、史记春秋,往往都是必作者一生之力,盐分相对多一点,“名著都是百科全书”。读《平凡的世界》《文化苦旅》这一层级,盐分就稍少一点。还有一些书,作者本身底蕴一般,淡如清水,但读来也可以调节一下生活,比如《明朝那些事》《战狼》等等。
一本书含的盐分,和书本身有关,但能否吸收,就看读书人了。
比如《资治通鉴》,有人读故事,那就是读“皮”,一带而过,茶余饭后吹吹牛而已;有人梳理脉络 、那就是读“肉”,看其中的权谋和大势。还有人读权谋和大势背后的天理与人性,那就是读“魂”。毛公手不释《通鉴》,从而挥斥方遒,粪土万户侯。不同境界的人,从书里获得的盐分也不同。古人说,半部论语治天下,不是古代的知识少,而是提醒人们读出书的“魂”。
所以,找到好书,敲骨吸髓;读点闲书,增添乐趣。
二、哪一把盐最管用?
有人疑惑,读了那么多书,后来都忘掉了,不就等于没读。就像腌咸菜,撒了那么多盐进去,究竟是那一把盐,沁到了萝卜心里,使之成了咸菜?
回忆一下,看完《人类简史》,半年后还记得什么?小麦驯化人类,我们还有有一颗采集文明的心。除了这些呢?似乎没了。赫拉利写了好几年年,我读了一个月,当时的激动和心潮澎湃,1个月后竟然只剩下了2句话。
读《平凡的世界》四遍,当时为少平、少安、润叶感动不已,但到今天,其中情节似乎也忘光了,大师路遥的各种写作技法一条也想不起来。《平凡的世界》于我,意义何在?
这个世界上,除了新华字典可以全部拿来用,其他所有的书,都需要一个内化的过程。所谓的内化,有三个层次:一是记在脑子里;二是融在意识里;三是化在行动里。比如,脑子里的具体情节,半年忘记了。但意识里,一看到黑色的窝窝头,我就会想起孙少安和郝红梅的艰苦岁月。再比如,生活里遇到困难,想起少平正是在煤矿下通过默默忍受繁重的劳动,心灵才愈加坚强,于是便积极面对,扛过苦难,这便是内化在了行动中。
从知到行的三个层次,便是阳明先生所谓的知行合一吧。
所以,读书过程中,除非是参加考试,别计较一本书对你的现实意义有多大,即使在技能上没有任何一点点提高,它也总会在别的地方内化为我们的灵魂。或者在某一刻,指导我们朝着正确的方向前行。
三、挑出老鼠屎
在往缸里加盐的过程中,一不留神,就遇到了老鼠屎。更有甚,很多老鼠屎都是装在高级的袋子里,包装精美,无比高调。
其实,如果只是读书来消遣打发时间,没必要较真。比如,看《明朝那些事》,朱洪武到底叫朱重八还是朱八八,争辩起来对现实的影响意义不大。但知识要内化,要指导现实生活,那就万万不能允许老鼠屎的存在。如《一万小时天才理论》,我初看非常惊讶,一咬牙还制定了好几个规模宏大的计划。有一天我正在走路,突然发现,不对啊,我1岁开始走路,走到29岁,早已走了1万天了,远远超过了1万小时,可我肯定连小区里的运动会上的竞走项目都赢不了,这方面我依然差得很远。这本书,差点让我以为,可以依靠勤奋解决所有问题。用时髦的话说,就是用战术勤奋掩盖战略的懒惰。我立刻搜了一万小时理论的来龙去脉,以及另一本书《刻意练习》,我发现,《刻意练习》的理论更有道理。
为了避免一颗伪装良好的老鼠屎,往往需要下更大的力气。但这些老鼠屎一旦混入,会对认知造成极大的混乱。所以,对于新的概念的观点,一定要三思而后信,三证而后行。
四、忍耐,等待
盐也有了,水也加了,老鼠屎也清除掉了,然后呢?
然后就是等待。
很多时候,我们宁愿多使点劲儿,也不愿意多等待。
现在,网络上有很多听书节目,如“每天听本书”,我高高兴兴的交钱购买来听。开始觉得很好,效率无限提升,从此吹牛再也不怕。但一段时间下来,我发现,我除了记住书名,啥都不记得了。
网上还有各种技法,教人如何速读,如何速成,往往南辕北辙。
读书要慢。有人说,我一个月读三本;有人说,我一周读三本。其实,如此对比的意义不大。正如本文第一部分所说,关键在于你从中提取了多少盐分。
另一方面,读书这件事,要见效也比较缓慢。今天看一本photoshop的书,明天就想要做设计大师?今天看了《股票入门》,明天就在股市上一试身手,结果图修烂了,钱亏本了,就骂知识没有用。就像腌咸菜需要时间等待,知识的内化也需要时间。给知识以时间,智慧必回开花。
总结一下这篇文章,我们都是洗净的萝卜,9毛钱一斤;找到一口大缸,持续不断,慢慢往里面撒盐加水、加水撒盐,盖上盖子,耐心等待。即使最后没变成10多块钱一斤的六必居,也起码是3块钱一斤的合格酱菜了。
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