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最近受到老板的影响,一直在看经济学相关的书,包括《经济学通识》、《一课经济学》、《看得见的和看不见的》,后两本书还是有很多相识之处的。</p>
<p>看到现在,感觉可以很肤浅的总结为经济学里面的一个破窗理论(区别犯罪心里学里面的破窗效应),亦即是当一项政策颁布的时候,我们要同时看到可以看得见的后果,和看不见的后果。经济学中常谈的政府公共事业、贸易、赋税都可以用这个理论将单概括。</p>
<p>以公共事业为例子,有时候政府会以提高就业为由设定公共项目,例如修路,类似与以工代赈的方式促进就业的同时还可以扶贫,这个事情看起来初衷是好的,也能获得很多好好人的理解。但是当我们仔细挖掘的时候,我们发现这里面有个伪命题,首先我们需要考虑的是:</p>
- 这条路我们需不需要?
- 能否能达到预定的初衷,既促进就业?
<p>第一个问题,毫无疑问是要被NG的。既然项目设定的初衷不是因为需要而启动,而是为了提高就业、拉动GDP等而去设定项目。可想而知这条路并没有太重要的实际需求。
第二个问题,毫无疑问是可以的。但是我在这里想挖掘的是,支付给修路工人的费用从哪里来?是从纳税人那里来的。</p>
<p>问题就来了,政府拿着纳税人的钱,以促进就业的名号,去修一条纳税人并不太需要的道路。而如果没有这个项目,税收减少的情况下,纳税人明明可以自己拿着这一部分钱去买自己喜欢的东西,去拉大内需,而拉大内需的同时明明就可以促进就业啊?</p>
<p>这个时候,你就会质疑我。不对,当纳税人少交钱了之后,这部分钱会被存入银行,而不会流入市场,不会拉大内需。但是我想说的是,存在银行里面的钱最终也会流入市场,人们存钱的原因本来就是为了去应对一时的大额花销,去应对变化。就像是水库平时要蓄水,以应对干涸的时候保持河流的水位。本来在不用交税的情况下,纳税者每天可以让自己每天多喝一杯牛奶从而获得强壮的身体,而因为要促进就业,纳税者每天不得不以自身健康去换取一条他根本不需要的道路。</p>
<p>纳税者是无辜的,他自己并没有意识到自己每天少喝的那杯牛奶已经被拿去救济。并且政府以这种方式去促进就业,很可能到导致社会上出现更多不愿意自食其力的人,每天仅仅等着政府救济。此外政府的办事效率、以及不可描述的收入无疑会使得纳税者的损失远远大于修路所需要的费用。最后纳税者不但喝上牛奶,可能连每天要吃的鸡蛋都赔上了。</p>
<p>既然有如此的效应,为什么这类项目还能乐此不疲的进行呢?我认为最主要的原因是,没有人代表纳税者的权益,纳税者就像是公共草坪一样,任人践踏。修路无疑是一件有利于投资方、建筑单位、土建单位的事情,以他们为代表的一群人,打着促进就业的旗号不断向政府游说,而政府本身其实也是这种项目的收益者,并且鉴于任期制等组织设定的缺陷,使得政府更加热衷于这一类的好大喜功的项目。但是真正收到损害、遭到了剥削的一群殷实的纳税者,却无处诉苦。</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