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化大国,流传下来了很多经典的诗词歌赋,古诗词在我国古代文化史上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在唐宋时期发展最为兴盛,从而出现了我们熟知的唐宋八大家,苏轼就是其中的一个,他在宋代诗坛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苏轼的一生写过很多的经典词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十年生死两茫茫”等,这些诗词都是比较脍炙人口的,其实前段时间所流行的“愿你走出半生,归来仍是少年”这句话,也是出自苏轼之手,是根据《定风波》的诗词所改编的,所以我们今天就来解读一下这首词。
这首词是苏轼为了一个歌姬所创作的,讲述了一个歌姬与主人美好的爱情故事。苏轼早年的志向就是一心想要报效朝廷,希望受到君王的重用,但是事与愿违,苏轼的才华在官场中是比较突出的,而且他做事的风格也是比较耿直的,很多人都不喜欢苏轼,引发了影响苏轼终生的乌台诗案。
苏轼因为一首诗词引发了乌台诗案,从中也连累了很多与他亲密的人,苏轼被关在了牢狱之中,而与苏轼有关的人都直接被贬在了偏远之地,而王巩就是其中一个,他与苏轼的关系最为亲密,被贬之地也就最为偏远。王巩觉得自己下半辈子也就在这样的地方生活了,就把家里面的人都打发散了,而有一个歌姬不愿意离开,就是柔奴。
柔奴小时候的家庭是非常不错的,从来学过一些诗词,但是慢慢家中没落了,从而成为了歌姬,来到了王巩的家里,因为她是有些才华的,有时候也非常理解王巩的一些心事,所以王巩也非常喜欢她。
王巩被贬之后,遣散了家中所有人,唯独柔奴留了下来,想要跟随王巩一起去被贬之地,王工也非常诧异,他不知道柔奴心里是怎么想的,竟然抛弃平稳的生活不过,反而去了那么艰难的环境中生存,但是对于柔奴来说,也许陪伴着王巩才是生活下去的动力,所以不管他们的生活有多么艰难,两人依然携手并进。
在经过了几年后,王巩被召回京了,与苏轼一场宴会中遇到了,苏轼看到他与柔奴非常奇怪,在那样的环境中生活了几年后,两人依然这么风采依旧,似乎也变得更加从容不迫了,很难让人看出他们经历了什么。苏轼好奇地询问了柔奴,而柔奴给他的回答是“此心安处,便是吾乡”,这让苏轼内心一颤,就为柔奴写下了《定风波》这首词。
上片写出了王巩与柔奴的两情相悦,下片主要赞美了柔奴的高尚品格,柔奴之所以在那种穷苦之地生活的如此安逸,是因为她认为王巩所在的地方就是她的家,不管环境如何,只要两人相互扶持,什么苦难都能度过,她的内心也变得越来越坚定从容了。
其实这首词表面在赞美柔奴,实际上苏轼也诉说了自己的处境,他的一生也是经历了很多次的被贬,常年漂泊在外,但是他没有对生活失去希望,一直保持着乐观豁达的心态生活,就算环境非常恶劣,但是他依然活出了赤子之心。
很多人都认为苏轼的一生是非常坦荡的,但是在学习了他的诗词之后才发现这么艰难,但是我们并不能看出他的消极情绪,反而用了自嘲的手法写出了自己的处境,让我们对他的处境感同身受,苏轼能够被人追崇千年的很大原因,也是他对待人生的态度。
现在的我们从小就生活在一个安稳的社会中,衣来伸手饭来张口,遇到一些挫折后,父母都会帮助我们处理,所以很多人长大后遇到什么磨难时,就会感到迷茫与恐慌,甚至对生活产生了消极的情绪,想要结束自己的生命,这样的做法是绝对不行的。我们可以读一些苏轼的诗词,看看他遇到磨难之后的心态,与他的经历比起来,我们根本就不值得一提。
每个人的人生都是充满变数的,没有人会一帆风顺的生活下去,挫折与坎坷并不可怕,只要我们有一颗勇敢面对挫折的心就可以了,只要自己一直对生活充满信心,生活也会更好地回馈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