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撒哈拉的故事》
重读这书,再遇三毛。三毛笔下的撒哈拉,孤寂、壮阔,充满了人性的私欲、丑恶,也存在着不同种族人的命运不等,如《哑奴》一文里的那些奴隶,让人感到更多的是他们对生活的无奈,对命运无常的顺从——“看破的,遁入空门,痴迷的,枉送了性命,好一似,食尽鸟投林,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又好似一片落叶或枯草在漩涡中身不由己。
知晓三毛,是在高中时期。一组员因写的三行情书(老师布置的作业)打动人心而得到了老师发的小礼物——《撒哈拉的故事》。那是自己第一次知道三毛——Echo。
后来逛书店时,发现有一排都是她写的书,《温柔的夜》、《万水千山走遍》、《稻草人手记》等等,犹如故人一般。当看到“撒哈拉”的时候,不由得开始想远在北非,穿越北回归线的撒哈拉沙漠,那里是怎样一个风光,那里的人是过着怎样平凡的生活呢?于是,索性买下了它。
三毛与荷西的爱情故事以及三毛本身的善良着实打动了我,同时我也为他俩结合而发生的家常故事而感到欢喜。三毛为荷西变着花样的做着饭菜,如用粉丝做的“雨”、用“复印纸”做的寿司,这些能在物质极度贫乏的北非吃到已算得上是美味佳肴。同时也很庆幸三毛能遇到这么能理解爱她的人,三毛从来不是爱慕虚荣的人,“一副骆驼的白骨”足以证明荷西懂得三毛心里真正爱什么,这也是后来为什么荷西离去后三毛如此悲痛欲绝,如同伯牙与钟子期的诀别一般,一个在人间,一个已离去。
《撒哈拉的故事》带了给我们不同地域的文化与美丽,让我们知道原来在地球的另一侧平凡的人过着我们所不了解的平凡生活;故事也带来了三毛与荷西在一起的时光的温馨,让我们懂得原来爱不需要太多的语言也能牢牢地凝固在一起的。
三毛是一个很感性、很善良、愿为照顾他人感受而舍弃自己的人。不过自己回头一望,也多多少少看到了以前的那个自己——感性,常为三毛荷西的痛苦离别而叹息,变得满目焦愁;为亲人离去而沉浸在悲伤中,久久不能自愈。
如今重读,换个心态看,面对生活如果常常为顾及他人感受而委屈了自己,失去了自我和本心,得到的可能不是他人的感激,可能会是他们的得寸进尺。 就像书中《芳邻》一文三毛所写下的邻居,如一群贪婪鬼一般,今天来借灯泡,明天来借洋葱,后天来要电线,日子久了,邻居的小孩也来要钱。当你不愿借东西给他们时,他们居然还对你狂吼,还说你“伤了她的骄傲”。
在我看来,聪明是一种天赋,而善良是一种选择,对待他人时,善良需要一点锋芒。日本作家黑柳彻子外出总会带些糖果,她只留给心地纯净的小孩儿。所以善良诚可贵,它需要留给真正感恩的人。
天地苍苍,人海茫茫,为得到自己内心的安宁与平静,在于自己怎么抉择与放下。人在世上,就像三毛所说“不过芥草一粒”。 但是仍有那么多人在困境面前选择匍匐前行,那是因为生活里存在着太多未知,让人心生向往,也因为信念变得生生不息。
也许对于三毛来说,飞蛾扑火,一定是极快乐幸福的,至少得到了永生。
路,也是自己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