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看到有位老师分享,“我们管孩子管什么?”
作为父母尤其是妈妈管孩子到底管什么呢?
我们往往管孩子的外在表现,比如学习成绩怎么样呀?有没有锻炼呀?玩游戏时间又长了?今天没有好好吃饭呀?
想要通过努力把这些改变。
但是这些都是外在表现,是果。我们应该管的是孩子内心的成长,是因。
就像我们自己是如何成长的一样,孩子也讲如何成长。那就是改变认知,也就是改变内心里对于自己、对与他人、对于世界的看法。
一个人只所以那样说话做事,是因为他的认知。
多注意引导孩子,助力孩子形成更为符合事实的认知,也多注意观察他的认知是怎样的。
这次清明节回来,我就发现了大宝的内心的成长,当然还有问题。
他回来给我讲了一些学校的事,情绪低落。
说了学习的困难,我本来想告诉他,听不懂课,有听不懂的好处呀,那就别听了,自己在下面自学。
不过话还没出口,孩子自己说“我只是还没有找到方法。”
他还讲了自己不愿意和别人打交道,很享受孤独。但是接着又讲了几件自己觉得很难过的事,其实是在乎和他人的关系的。
去找政治老师背书,老师对他很好,他却言不由衷,不知道怎么回答选择不说话,对老师不礼貌;范同学于同学看他雨中自己一个人就和他分享伞,他说自己喜欢淋雨,不过他们盛情邀请,他真诚的回答他们的问题,但是对于自己和别人说话就紧张的状态很不满意,……
他一边说眼泪都留下来了,我想给他一些建议,他破涕为笑说“不用,我只是跟你分享下。”
孩子匆匆忙忙把作业做完,然后一边说“得赶紧收拾东西。”
看着他麻利的行动和选择,都能感觉到他内心在快速的思考。
前面两次都是按时返校的,这次晚去了半天。不过以前总是说,妈妈你帮我收拾东西吧,这次没有一点这个意思。
能看到他积极而不是退缩无奈。
以前送大宝我每次都一起去,无论是白天还是晚上,因为我知道他还没有足够强大,他愿意我送他到学校门口,每次到校门口他都是认真握握我的手,再握握爸爸的手,才进去学校。
这次我告诉大宝和石先生,我不太舒服,一天有好几次头晕,我就不去送他了。
他说“妈妈大概是你中午没有休息好就起来了要缘故,你多睡觉,有早点睡”。然后他扭过来去认真握握正在写作业的弟弟的手,然后又转身和妈妈拥抱一下,然后出门去了。
他在临走前交代我,“妈妈你给我再带上基几本书吧,一本羊皮卷不够看。”
自从我想到用书来引导孩子,开阔他的认知,让他带到学校一本《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看来对他影响很大。
一是书里的内容和故事对他影响很大,一是这种妈妈推荐他书,他用来开阔自己的视野和认知的方式,他很喜欢。
因为他催了我几次,让我给他找书。我犹豫不决不知道带什么,《苏东坡传》《少有人走的路》《偷影子的人》《纸崩》,因为我最近听人推荐读了《生死疲劳》但是发现不太适合孩子看,另外读了长久以来想要读的《复活》发现可能对于孩子来说,人物名字都太过复杂,在孩子回来之前我没有选好给他带的书。
“妈妈你还没有给我选好书呀?”一是他有惊讶,二是他有期待。
我简单给他讲了我放到他面前的几本书,以及我对它们的了解。
《偷影子的人》《纸崩》都是故事类的,妈妈听别人推荐还没有读,也不太清楚到底好不好。《少有人有的路》真的非常好,妈妈这是第二遍了,你一定也会非常喜欢,我翻开书页给他看,“你看妈妈做的标记!不过就是一定不能弄丢了,这是一套书好几本呢。妈妈还想再看的。”
“《苏东坡传》真的非常好,苏东坡这个人不仅写诗写词,当官还热爱美食“东坡肘子东坡肉”好多没事都是他发明的,还有好多我们不知道的故事。就是不知道你现在愿不愿意看传记。”
他说带上《苏东坡传》,他这样选择我很欣慰。
“妈妈这三本书加起来有一百块吧?”
“当然有了。”
“你把最贵的那本留家里吧。”
我最终衡量决定,拿了《偷影子的人》因为觉得故事主人公更他性格很像,他用自己的爱心帮助他人。所以无论怎样我大概知道书中讲了什么,故事比较合适,不管描述怎样,价值观总不会错。
另外我又拿出《热爱生命》,“这本书拿上吧,妈妈看过爸爸也看过。”我差点说,田晓霞和孙少平也看过。
这次孩子在家,我没有带他出去吃饭,一直在家里做饭吃。
做了两次“酸汤肥牛”,两次“烤羊肉”,还有一次“砂锅炖菜”,还有包了饺子。给孩子喝了三次泼鸡蛋。
大宝大概是也有发觉不同,看着在厨房忙碌的我,说了一句“妈妈你尽管不像塔拉妈妈那样可以勇敢的去接生,但是你干那么多事也不说辛苦也没有抱怨,看着你精力很充沛。”
他上次回来还鼓励我要勇敢,像塔拉妈妈那样。
我知道一是他认真阅读了,书中对他影响很大,二是他对妈妈有期待,他可能觉得我脆弱,他大约是心里会惦记担心。
以前他也表达过对我的担心。
我记得如果我出门,回来他都会说“妈妈你终于回来了,我担心你被撞了或者怎样。”
当我对他说,妈妈以前跟他还有弟弟最亲最近,后来发现还是和爸爸最近,而且爸爸也知道关心妈妈了。
他并没有不高兴,反倒是高兴地说“那样我就放心了,有什么事爸爸可以帮助你了。”
这次我们还有俩都还有一个突破和成长。
就是当我跟他说让他帮忙陪着指导弟弟写作业他很干脆的说“做不到”的时候,我说“你觉得你做不到,并不是你真的做不到。”“我不想做。”我除了说“你认为你不想做,那只是当下的想法,以后不一定不想做。”
自从开始走上学习之路,只要我是清醒的,都是选择接纳包容鼓励,努力发现优点。看到不足选择校不管,等待优点长得有足够强大,越来越多,缺点会自动消失。
或者,现在有进步就是放在心里,找机会引导提醒,转变认知。
但是昨天我思考片刻后,直接跟大宝说了,“你这样的想法是自私的。
在人与人关系的角度上,有三个境界。一个是只顾自己只考虑自己的喜好和感受;一个是考虑自己,也考虑和自己一个团队也就是关系亲密的人,会和他们合作互相助力;第三个行有余力,对于完全陌生的人如果看他需要帮助,还会伸出援助之手。
一个人要想很好的生存生活学习,都需要别人的支持。所以自己也需要作为一个支持的力量,在他人需要的时候给与自己力所能及的支持。人人为我,我为人人。否则人际关系就会受到影响。”
我勇敢的说出了这样的话,因为我知道我是在指导孩子,不是在指责孩子。
另外一个还有最近在小宝这里的实践和验证,让我更加灵活的在以前满是歉疚的大宝这里,也做了出来。
在后面的时间里,他也提到自己就是要自私,先要考虑自己的感受和想法。
能勇敢的承认说出来就很好,有助于你了解他,然后才能说找原因,改认知,最后孩子自己调整行动。
只要你善于听,孩子就会说。
他接着说,他不愿意和人交流打交道,因为和人交往只是会得到伤害。
“这里妈妈要跟你说对不起,你有这样的想法是因为你小时候,妈妈自己也忙的顾不过来,如果你做事慢了或者错了,妈妈训你的时候比较多,所以你会觉得别人都是要伤害你。
你放心吧,妈妈以后再也不会了。妈妈以前很无知,想着你让你做的更好,但是方式方法却让你感觉很受伤。
放心吧,妈妈以后再也不会了。”
然后我又接着讲了,他给我讲过的,地理老师,政治老师还有他的班主任,对他的好,还有于同学范同学,他们对他的善意。
他没有说话,但是应该是听到心里去了。
离开前他跟弟弟和我打了打了招呼后,看了一眼自己的房间,他说,“妈妈又给你留下烂摊子要收拾。”地上桌子上摆着他从箱子里拿出来要放在家里的东西,床上散着的被子和衣服。
“一家人就是要互相麻烦,互相帮助的,无论什么时候家都是你休息的港湾,出去了就去勇敢的奋斗吧。”
爸爸也来了一句“不用把自己搞的太累,每一天认真度过就好了。”
还有一个对话也挺有意义的,就是他想在家里再呆半天再返校,我听了他说的,也觉得那样对他更好。他说让我告诉爸爸中午别回来送他了,否则他回来会说让他白跑一趟。
“你自己跟爸爸说吧。”
从小他跟爸爸链接就少,慢慢的有什么想跟爸爸说的也是要我转达“你让爸爸帮我买点什么什么吧。”这样的话。
“只愿意跟妈妈交流不够的,从最容易下手的人开始,勇敢的去交流,说出自己想说的话,慢慢的你就可以和更多的交流了。妈妈就是这样走过来的,我就是从你的爸爸,你的外公外婆,还有奶奶开始的。我就是这样慢慢地打开了自己真诚交流的大门。”
然后他给爸爸打电话,爸爸当然很生气,又是一通数落,“你哪一次正常返校了啊!”“我前两次就是按时返校的,你只记住我不好的,我做到好的你都记不住!”孩子也表达自己的意见。除了数落孩子的人格和未来还说出自己的决定,“以后就在学校吧再也不接你回来了!”“以后再也不交网费了!”
能看的出,孩子的意志有被震动到。他放下电话,我赶紧说“没事,爸爸一听说就有点着急。还有你比妈妈厉害多了!妈妈都这么大人了,才敢和你姥爷说说心里话呀。也是你姥爷这些年也成长很多。”
没想到孩子说,“没事,我就是告知他这个事,省的他再跑一趟。
还有就是爸爸成长的很快。”
他的意思是他之所以可以和爸爸说,是因为爸爸成长很快,所以他才能和爸爸说。
晚去半天学校长远看来也没什么大不了的,反倒是孩子更勇敢了,是更加重要的事。
孩子还在返校当天早上讲了他的梦,“如果不说,很快就会忘记了。”
“梦到老师带我们去大城市一个人什么地方,都去做义工。然后,我们从直梯下楼,老师告诉我让我先下去,到一楼藏起来,让其他八十多位同学找我。
我好像有透视眼,一边藏着还能看到他们在什么地方移动,找我,就是一个小红点在移动着。”
“是不是就像游戏里的地图一样,红点移动就是人在移动?”
“嗯。然后我又上了电梯返回楼上,他们到处找。上楼后,我找地方藏着,后来我感到有人上来了,然后有人从我身后摸到了我,我扭头一看是我们班dds。”
我愿意听孩子讲他们的梦,往往都是他们的现实和心境的反映。
不过就像算命先生一样,只能算出命运,不能改变命运,权当了解和链接。
他的梦也揭示着,孩子现在还在深深的隐藏着自己不过他应该跟dds同学最近链接比较多一些。
他说这位同学说,以前他很自卑因为自己很胖,现在减肥成功了,非常开心。
相信孩子可以慢慢自己长大,不着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