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绘画与西方绘画不论从思想、内容、形式、材料、技法上都有很多不同,西方绘画重以画求画,而中国传统绘画则是画外求画。画外求画,则要求功夫在画外,需要什么功夫?最典型的莫过于“诗书画印”四者为一体的形式。
有不解者易生疑惑:难道每幅画都需要那样的形式吗?不题诗,不书写,不可以吗?这样类似的疑问非常多。切以为,所谓诗书画印为一体不是单纯的指视觉形式上的有题诗,有书写落款,需要盖印,有绘画内容,而是一直思维观念。通过对,诗,书,印的了解甚至专研,形成的审美观念再运用到绘画里,与绘画内容相互结合从而形成独有的中式传统美学。
诗歌,书法,篆刻(印),都是中国传统里独一无二的艺术形式,更是独一无二的思维模式。
“诗
关于为何要读点诗学点诗的笑话估计大家都知道了——为了看到好风景时不是只能说:我擦。中国传统美学里“诗书画印”一体之说中的“诗”不单单是语言造句,更多的是指一种思维。
现在的人喜欢说“诗意的生活”“诗和远方”那什么是“诗”。我认为是一直思维,一种观念。而这种思维观念的具体表现就是我们熟知的诗歌。学诗,读诗,最直接的认知就是学习语言造句用词,再深一点就是意境,更深就是思维观念, 还有更深一层意思,就是“音”。
“诗”是“音”的载体,“音”是先人非常看重的,在五行里有“纳音”,老子说“大音希声”,四季变换更替,总会有不同的“声音”,因此,古乐“五音”对应着“五行”。而记录“音”的办法就是转化为“诗”,有了“诗”便可以通过吟诵去体会。
因此,诗要读,读诗,学诗,就是借助这个载体,去体会,感悟。诗歌的形式,题材,意境无一不在塑造思维,观念,就是所谓“诗意的生活”。。。。。
书
书法,从高的讲是哲学观世界观,从低的讲是中国传统审美基础——线性美。
如果说诗是思维模式,那么书法,就是这种思维模式的抽象呈现。无生有,有生万物,纸上空无一物的时候,恰如混沌的“无”。一笔下去“无”生“有”,一笔生,笔笔生,这也是石涛提过的“一笔论”。
中国的审美从文字开始,注定了从“象”为基础,“象”的组成又以线为基础,从而形成了全世界独一无二的“象形字”即今天我们说的“方块字”。因此,中国传统审美讲究线性美,由此注重框架,结构,布局等审美,所以才会有中国建筑的美学,风水布局等等。
没有书法的基础,就很难理解中国的审美。。。。。
印
印,通常称为篆刻,是一个独特的存在。假如书法是全世界独一无二的艺术形式,但至少在日韩地区还是有存在;而印,则是纯中国化的,相较于日本书道对中国书法的变离,日本篆刻更多是中国篆刻的变化而已。
篆刻,是一个二次成型的艺术:先刻,后盖,才成最终成为欣赏的作品。没有人会看你刻的那块石头,只看盖好的印拓。硬要类比,只有西方的版画和篆刻有那么一丁点像:都是二次成型作品,版画也是看印出来的成品。但版画还是图画,只是从纸面画变为木板刻而已,不过是转换手段工具。而篆刻,则完全是颠覆纸面创作的存在。篆刻,以字为主,方寸之间,左右腾挪,笔画的粗细曲折参差揖让,如果从艺术角度看,充满了设计感和构成感,也是最早的空间分割布局,比西方的设计早了一千多年。从文化层面看,则是充分体现了“其小无内,其大无外”的辩证。
但就审美而言,绘画是具象的,书法是抽象的,那篆刻,则是概念的。。。。。
中国传统绘画之所以要画外求画,是因为绘画其实是文化的最为具象的载体和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