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在图书馆闲逛,猛然间发现了《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这本书很多书友推荐过,几次想看都没有机会,这次,与书相遇,索性借来学习!
这是一本通俗易懂的大众心理学入门书,来自英国心理学研究者罗伯特.戴博德的笔下。书中将《柳林风声》中蛤蟆、河鼠、獾等家喻户晓的角色故事与心理学理论知识完美地融合在一起,让我对心理咨询、人生坐标、情绪来源等等知识有了新的认识。
曾经,我以为要去看心理医生的人,一定是出了精神方面的大问题。由于身边很少有这种需求的人,因此,我对心理咨询的了解少之又少。
最近几年,从新闻里看到越来越多的人(青少年)被抑郁等心理问题困扰,本书中蛤蟆先生就患上了严重的抑郁症。素来开朗外向,擅长幽默搞怪的蛤蟆先生,突然间,衣裳褴褛,情绪低落,整日呆在蛤蟆庄园不说话不愿意出门。于是,就引发了好友们劝说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的故事。
在蛤蟆先生与心理医生苍鹭十次心理咨询面谈中,我发现,心理医生与我们常见的教练、引导师等职业有很多相似之处。比如:他们都采用提问方式,帮助咨询对象(教练对象)自我觉察,发掘潜能,找到自身问题的解决方案。可以说,异曲同工之妙的手法在于点亮而不是灌输,用润物细无声地方式帮助他人。
再来说说看完书后我对心理学知识的初浅理解。人人都会有情绪,这是很正常的事情,儿童基本情绪分成喜、怒、哀、惧四项,就好比颜料中常见的红、黄、蓝三原色。而复杂的情绪常常由这四种情绪组合而来,比如愤怒释放方式从强到弱有叛逆、撒泼、怄气、任性、郁闷、拖延、厌烦、退缩八种。当你生活中遇到这些情绪的时候,可以溯本求源找找底层情绪。
这时,你可能要问为什么会产生这么多情绪?情绪往往由你生活、工作、外部环境等多种因素影响而来。以蛤蟆先生为例,他生长在一个家教严格,家境富裕,衣食无忧的家庭,祖父是企业家,爸爸和妈妈对他严格管教,说一不二,期待他长大后可以继承家业。这就造就了一个唯命是从的蛤蟆先生。虽然有些指令让蛤蟆先生不满,但是,他却从来不会愤怒,只会默默忍耐,慢慢演变成自我批判。久而久之,由于缺少疏解的通道,他变得越发退缩、郁闷、厌烦。用书中专业术语来表达,蛤蟆先生一直活在儿童自我状态,常常表现为过于依赖。除了儿童自我状态,还有父母自我状态和成人自我状态。父母自我状态表现为过于挑剔,喜欢说教、指责、批评。蛤蟆父亲的严苛,投射到老獾身上后,让蛤蟆产生了莫大的压力,即使獾提出让他辞去心爱的校董一职,他出现了退缩(想放弃)情绪。可以说,原生态家庭对蛤蟆的影响是较大的,然而,我们可以利用成人自我状态来改变。在成人自我状态下,人们擅于从计划、考虑、决定、行动四步出发,理性行事。
人生坐标可以帮助我们觉察自己和他人的自我状态。这个横坐标轴是你好(不好),纵坐标是我好(不好)。当我们在你好、我好象限下,就是成人自我状态;当处于你好,我不好的象限下,就是儿童自我状态;当处于我好,你不好的象项下,就是父母自我状态。这三种状态,每个人身上都会存在,但是,我们可以通过自我觉察和训练,不断从儿童自我状态、父母自我状态过渡到成人自我状态。
每个人的成长都不是一蹴而就,当我们学会了从依赖(儿童自我状态)到独立,再到共情阶段(成人自我状态),那样,我们才算是真正长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