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图,是思维导图的一种形式。因吻合数学学科知识纵横交错、螺旋上升的特点,因此脑图被更广泛地引入数学学科学习,也成为启迪学生思维的有力工具。
作为一种可视化思维工具,它不仅可以呈现思考的内容,还可以呈现思考路向、思考的方式,从而更容易理解知识间关联,有助于实现知识结构的有效建构。
从认知心理学上来讲,认知的发展是认知图式(认知结构)的不断地丰富、发展和完善的过程。抽象的认知结构,通过思维导图可以形象地呈现出来,可以得到更有效地引导、点拨,使知识框架得到有益的补充及修正,进而促进认知的发展。
源于此,思维导图正成为国际化视野下,学生学习的一种强大的思维工具。许多一流学校,已经将其引入在教育教学中。
“不谋十世者,不足以谋一时”,考虑到思维导图对孩子今后学习不可替代的作用,在六年级的“总复习”阶段,我将脑图引入课堂。
复习课,应当以知识的梳理为主,在知识梳理的过程中,沟通知识间的联系。揭示知识间内在联系、构建知识网络是数学教学的重要原则,是提升数学教学质量的重要举措,数学教育专家郑毓信教授曾指出,数学教学不在求全,而贵在求联。
如何在知识梳理的过程中,沟通知识间的联系呢?引导学生用“脑图”的形式,进行相关知识的整理是一种有效的方式。
作为一种思维工具,使用方法是需要学习的。最初的学习应当是从示范、模仿开始,经过一定的练习,才能熟练运用。
因此,在复习课上,我借助问题、习题在引导学生进行知识整理时,有意板书出知识网络图,注意沟通知识间的纵横联系,使学生掌握的零散的知识条理化、系统化、网络化,有助于形成良好的知识框架,培养学生的多元思维。
知识网络图是简易的脑图,除了可以启迪学生思维,发展学生的认知外,还可以唤起学生尝试的欲望,克服学生的畏难情绪,让学生感到脑图并非高不可攀,无从下手,增强学生独立完成脑图的信心。
利用课堂上示范的知识网络图,我让学生模仿,形成自己有关的知识“脑图”。有些学生竟然脑洞大开,完成的像模像样,令人耳目一新。当然,也有很多学生作品如同“爱因斯坦的小板凳”,有些蹩脚,但只要是独立完成,都很好地体现了自己对相关知识的认识,都值得鼓励和肯定。况且,任何学习都不是一蹴而就的,知识如同种子,播种后需要静待花开。我相信,作为可视化思维工具的脑图,在孩子今后学习生活中,定会在某一瞬间、某一时期被学生熟练掌握,灵活运用的。
当学生根据要求,完成相关知识的脑图后,可以先让学生在小组内相互评价交流,然后展示部分优秀作业,全班进行对话交流,以提升学生认知,并帮助学生进一步掌握脑图的画法。其实,孩子们在交流脑图的过程中,不仅在关注怎么画,还在思考为什么这样画,这样就会在不知不觉中成为一个会思考的人。
复习课,依托脑图来整理知识,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思考知识间的联系,发展发散性思维,培养学生的归纳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提高课堂效益;更能帮助学生掌握一种先进的思维工具,提升思维能力,助推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元芳,你怎么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