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天计划第四周
今天我将要分享的书籍叫做《断舍离》。该书的作者山下英子女士通过参加瑜伽道场,接触到了放开内心执着的行事哲学——“断行·舍行·离行”,并以此为基础,首创了“断舍离”整理术。接下来我将从三个方面简要介绍一下这本书的内容。
一、什么是断舍离
简单来说,“断舍离”就是“通过舍弃、整理物品,将心中无用之物整理得一干二净,让人生变得愉快的方法”。
“断”=断绝不需要的物品进入房内。
“舍”=舍弃家中累积的废物。
“离”=脱离对物品的执着,身处宽裕而自在的空间。
作者说:“整理房间就是整理自己。并不是心灵改变了行动,而是行动带来了心灵的变化。只要有所行动,心灵就会跟上脚步。可以说,断舍离就是一种动禅。”
二、断舍离与收纳的区别
你可能会问,既然都是整理术,那断舍离和一般的收纳整理技巧有什么不同吗?
许多人都以为“整理,就是把家中散乱的物品收放到原来的位置”,然而,“断舍离”所定义的“整理”,则与上述完全不同,它是指精简需要的物品,并且把不需要的物品从居住空间中清除出去。
断舍离与收纳整理最大的区别在于,断舍离并非绝对要把以把房间弄干净为目的,而是要通过收拾的过程了解并喜欢上真实的自己,实现自我肯定感。其次,断舍离的主角不是物品,而是自己,考虑的是“我自己”还需不需要它。一般的整理术总是将着眼点放在如何保管物品上,而断舍离则是以不断循环代谢为前提,让居住空间永远保持着变动流转的状态。
三、如何断舍离
1、思考法则
首先我们要做的就是改变思考法则,要以自我为中心,把时间轴放在当下。
举个例子:假如这里有一副我正在用的眼镜,如果我拿着这副眼镜对你说“请用吧”,你也不一定会用吧。可如果要是问这副眼镜是不是“能用的眼镜”,答案显然是“能用”,也就是说它是可以被使用的。同样是可以用的东西,对它的判定却是因人而异。这也就是说,能用的东西,和我用的东西是不同的。
试想一下,你家里是不是有很多单单只是因为能用就留下来的东西呢?点外卖送的一次性筷子、酒店的一次性洗漱用品、打折促销时囤的一大堆日用品…如果大量累积类似的东西,说明自己已经进入对物品的品质和数量毫无知觉的状态。
想象一下,假如你身边的物品就好像是你的人际关系,已经成为了垃圾暂放处的房间,就好比是满屋子都是陌生人,你能觉得舒服吗?选择现在的你所需要的物品,就是选择对当下的你来说最必要的朋友。因此,在思考物品是否应该被留下时,思考的主语是“我”,而不是物品。
2、实践方法
(1)一切都从扔东西开始
断舍离的起点是“舍”,也就是扔掉不需要的东西。一提到“从什么开始”,大概最先跃入脑海的就是自己最不想扔的东西。其实我们可以先扔那些怎么看都是垃圾的东西,标准很简单,就只需要问这东西还要不要就行了。等你的断舍离速度不断提高后,再去处理那些自己很在意的物品就会轻松多了。
断舍离认为,在扔东西的时候,要把“对不起,谢谢”这样的情绪表达出来。跟那些你扔掉的东西说说话,做个告别,可以让人更快地整理心情。
(2)751法则
在总量限制上,我们可以参考“七五一”法则
看不见的收纳占七成
看得见的收纳占五成
要让人看见的收纳占一成
有些人习惯会把衣柜、壁橱等看不见的空间塞的满满当当,其实应该要留出三成空间,空出来的部分能成为物品出入的通道,这也会让人有把它收拾整齐的欲望和心情。
解决完看不见的收纳空间,接下来的就是碗柜、餐具架之类的看得见的收纳空间了。这些空间从美观上来说,放东西的限量是五成。
再接下来就是一些装饰性的给别人看的收纳空间了,这种收纳空间只能放一成东西,也就是说要最低限度地放东西。比如我们去美术馆看画展,那些醒目地印在画展宣传单上的极具代表性的名画多半都是单独挂在一面很宽的墙上,其他一些画作则会多张排列在同一面墙上。这样一来,主次程度就一目了然了。同样,居住空间里也能运用这种技巧,即便是日常生活中的杂物,只要运用这种空间魔法,也能变成非常漂亮的装饰品。
总结一下,今天我们介绍了什么是断舍离,断舍离与收纳整理术的区别以及生活中如何实施断舍离。通过整理肉眼看得见的环境,同时整理自己,有许多人通过实践断舍离过上了更加轻松愉快的生活,那么你要不要也试着选择这样的生活方式呢?期待你的行动并和我分享哦,我们下周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