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了凡四训》,明代大思想家袁了凡所著。
第一课为“立命之学”,讲了一个有趣的故事。作者早年遇到一位孔老先生,为作者起卦,算了作者一生的运势,连县考第几名,府考第几名,哪一年去世,有无子孙,都算得清清楚楚。
这些事情后来都一一应验了,作者对其深信不疑。也因此没了心念,既然一切都注定了,自己还要起心动念干什么呢。
后来在栖霞山遇到云谷禅师,云谷禅师发现他没有起心动念了,问明了原因后感叹:还以为你是个英雄豪杰呢,原来也只是个凡夫俗子。
作者忙问原因。禅师答曰:人都有一颗妄想的心,因此会受到阴阳之气的拘束,就会存在数理。不过,也只有凡人有数理。极善之人,不会受到数理的约束,极恶之人,也不会受到数理约束。你这二十年,都被孔老先生给算死了,没能转变什么,这样看来,你还不是凡夫俗子吗?
作者这才发现,原来数理不是死的。“然则数可逃乎?”
曰:命由我作,福自己求。佛经里说“求富贵得富贵,求男女得男女,求长寿得长寿。”说谎是佛家禁忌。
这个地方给我很大震撼。我一向觉得中国传统文化太过迷信,迷信算命,什么生死有命富贵在天,如果这样,那还活什么,读什么书,考什么试,中什么举。看到这一段,才发现是自己肤浅了,无知真可怕。
因为孔老先生算得作者无功名,无子女,53岁卒。云谷禅师就问作者,你自己觉得自己应该有功名有子女吗?
答曰:不该,1,2,3,4,5……列了好多条的原因。
云谷禅师说,不光功名和子女,你不该有的多了去了,“世间享千金之产者,定是千金人物”,一个人有什么样的境遇,是上天根据他是个什么样的人定的,不是随便加的。这个和查理芒格的名言“得到一样东西最好的方法,是让自己配得上它”是一个意思。禅师说:既然你都知道了不能有功名和子女的原因,为什么不改呢?
“从前种种,譬如昨日死;从后种种,譬如今日生;此义理再生之身。”
后来,作者积极行善,改变命运,果然,后面孔老先生的预言就不准了。孔先生算他是无子,死于53岁。结果后面生了儿子,53岁那年并没有大灾,写这本书时,已经69岁了。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我没法判断算命是否准确,因为不懂,不敢瞎说。不过,这个故事传达的意思,倒是非常积极向上。在古代,那么迷信算命的时代,仍然有“命由我作,福自己求”的思想觉悟,实在了不起。这个放在现代,也是很积极的人生观。
遇到禅师之前和之后,作者是两种不同的世界观和人生观,也因此能有截然不同的人生境遇。我曾经也困惑,是否每个人的命运,从出生就已经注定了。如果真的生死有命富贵在天,命里有时终须有,命里无时莫强求,那也太消极了。几分天注定,几分靠打拼,才是靠谱的人生态度。
就像《诗经》里说的:“永言配命,自求多福”。经常反思自己的行为是否违逆天命,要自己为自己增加福祉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