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争”的智慧
《道德经》·第八章: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所恶,故几於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意思是最善的人好像水一样,水善于滋润万物而不与万物相争。停留在众人都不喜欢的地方,所以最接近于“道”。最善的人,居处最善于选择地方,心胸善于保持沉静而深不可测,待人善于真诚、友爱和无私,说话善于恪守信用,为政善于精简处理,能把国家治理好,处事能够善于发挥所长,行动善于把握时机。最善的人所作所为正因为有不争的美德,所以没有过失,也就没有怨咎。
关于“争”,大家熟悉的“鹬蚌相争,渔翁得利”的故事。出自西汉·刘向《战国策·燕策二》,战国时,赵国、燕国都不是实力很强的国家,然而赵惠文王无视对赵、燕两国虎视眈眈的强大的秦国,打算出兵攻打燕国。为了避免一场国破家亡的战乱,燕国的苏代跑到赵国去求见赵惠文王,以游说赵与燕两相和好、共同抗秦。苏代的故事刚一讲完,赵惠文王幡然醒悟。他拍着自己的脑袋说:“多谢先生的启发,如果我们小国间自相残杀,让秦国从中得利,那我们跟这故事里刚愎自用的鹬和蚌又有什么区别呢?”于是,赵王取消了攻打燕国的念头。
关于“不争”,禹的治水是典例。在帝尧时期,黄河流域经常发洪水,鲧用“围堵障”的方法治水,正面与洪水相抗,筑造堤坝围堵洪水,结果失败历时九年仍不能成功,最后被放逐致死;禹用“疏顺导滞”的方法治水,不正面与洪水相抗,而是疏导河道,更改流向,最终平息了水患,结果成功。、
现实生活中,常常听到身边的一些人感慨,如今的社会浮躁,人心浮躁,做事更浮躁。“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能沉下心来踏踏实实做学问的人不多了,能静下心来认真反思自我的人也不多了。男女老少总是自我感觉良好,总是在那里批讲这个,点评那个,吃不着葡萄反说葡萄酸。为了生存,人们争来争去,考大学要争,考公务员要争,做生意要争,找对象要争,当官更要争,甚至为了一官半职,争来争去,不惜大打出手。用这些人的话说,不争就没有饭吃,不争就没有优越的待遇,不争就没有办法活下去。生在一个人满为患的社会,生在一个竞争激烈的社会,怎么能衣来伸手、饭来张口?怎么能袖手旁观、逍遥自在?
不能不说此话没有道理。没有竞争,人类就不能发展,社会就不能进步。没有竞争,就会死水一潭。一切都要通过竞争得以实现。但是,事情都有两面性,还应当从另外的角度去思考。人生在世,谁都希望能够干一番事业,展示自己的才华和能力。这是人性使之然,无可厚非。但是这个竞争应当是有序竞争,而不是无序竞争,其核心是德行的竞争、能力的竞争、学识的竞争、素质的竞争,而且是公开、公平、公正、平等的竞争。
认识“争”与“不争”。
表现在具体工作和生活中,“争”需要辩证地去理解。我们要争的是平和的心态、勤奋的工作、踏实的精神、质朴的作风、不懈的努力和成绩的积累。我们争的是不自以为是,不自我显露,不自我夸耀,不自以为贤能,把名利、金钱、地位摆在合适的位置,不唯此是瞻。在别人争名夺利的时候,我们不事声张,默默工作;在人家钩心斗角的时候,我们与世无争,与人无争。当一个人什么都不计较、什么都不在乎的时候,世界上还会有什么事物能羁绊自己呢?还会有什么能扰乱你的心呢?
所以,无论学识、感情,还是地位、名利,刻意地去经营和付出,并不能保证带来丰硕的成果。欲望越多,烦恼越多,失去也会越多。反之,心似白云,意如流水,放开胸怀,不计得失,从身边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大大小小的机会从不放过,积少成多,日积月累,就会终有所成。
《道德经》第二十二章言: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古之所谓“曲则全”者,岂虚言哉?诚全而归之。意思是正因为不与人争,所以遍天下没有人能与他争。古时所谓“委曲便会保全”的话,怎么会是空话呢?它实实在在能够达到。
流水不争,恒自流长。冬梅不与百花争妍,风雪之中暗自流芳。
争,是和过去的自己竞争,让自己变得更好;是友好竞争,与他在专业上互相进步。做人做事,更需不争,在竞争之风中坚持自我,不改初心,在竞争中做到“不争”。
不争,不是无能之不争,不是得过且过、躺平度日,而是像水一样,虽然处下,却能澎湃不息。以一颗利他之心对待世界,结果水到渠成。将水的不争精神融入工作与生活,制定自己的“不争”战略。做水一样的利他之人,人生才会滋润又丰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