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接到一个已毕业男生的电话,说有一个小学妹在他的店里哭诉:受到了班主任的不公平待遇,明明两个女生发生了冲突,却只批评她。我细问缘由,但听来听去也没有实质性的大问题,班主任也没有出格的行为,就做了情绪的安抚,约她今天一早到我办公室面谈,女孩儿的名字叫菲。
今天菲早早地来到办公室等我,文静又文弱的样子,主动介绍了她自己,我让她在我对面坐下,说一说事情的经过,她很平静地叙述起她跟另一个女生羽的冲突:
“她背后总说我坏话,别人告诉我,她也承认了。”
“没有无缘无故的恶语与敌意,她为什么总说你坏话呢?”我引导她思考。
她皱了皱眉头,说:“我和另一个女生关系挺好的,她也想跟我们做朋友,但我不想跟她做朋友。”
“你拒绝了羽主动想跟你做朋友的好意,所以她有情绪,背后说你坏话,也情有可原,最后如何解决的?班主任参与了?”
“没有告诉班主任,我们私下解决了,她给我道了歉。”
“在哪?”我担心这种私下要求的道歉会激化矛盾。
“在她们宿舍,当着她舍友的面。”听到这儿,我倒是对这个羽同学产生了不错的印象。
“知错能改,这个羽同学做的很好,事情这样不是解决了吗?后面又发生了什么问题?”
“后来我们又产生了矛盾,但班主任对我们两个的处理不公平。”她开始提她的班主任孙老师。
“这也是你昨天和学哥抱委屈的理由,以及今天到这儿来的理由,说说看,我来评评理。”
她脱口而出:“昨天学哥打电话找我班主任了。”
“什么?他打过电话找你的班主任?”我一听气来了,“他凭什么找你班主任?他是你什么人?以什么身份找呢?”
她做出惊异的表情,甚至都不知道我发火的原因,而在后面的交流中,这种惊异无辜的表情频频出现。
“他越界了,他没有任何权利去找你的班主任!”我声音抬高了强调,“他去找你班主任,事情的性质就发生了变化!”后来我通过班主任才知道,我以前教过的这个男生竟然几次三番找电话找其班主任,而且还有些许威胁的意味。我的学生我还算了解,也不是个好管闲事儿的人,我惊叹于这个柔柔弱弱的女生对男生的影响力。看来得重新评价这个女孩儿。
“这些事情为什么不告诉妈妈,让妈妈联系班主任呢?”
“我妈妈上班,没有时间。”她回答地轻描淡写。“但我也真不知道学哥会打电话给我班主任。”看她一脸无辜的样子,我知道这个孩子的工作做起来有点儿难。
后来,她继续告诉我,羽负责管理班级的手机,却私下里试图打开她的手机密码,而且放学前从班主任那拿回手机后,故意不发给她,而是放在讲台上,以致于她没有及时拿到手机,她认为羽就是故意的,所以质问她,结果羽嫌她态度不好,让她道歉。第二天她去找班主任,结果班主任只批评她,还让她跟羽道歉。她说,她跟羽道了歉,但羽没给她道歉。所以她感觉班主任是偏心的。
听完了整个事件,我已隐隐觉察事件没有她说的这么简单,我要找班主任孙老师了解一下情况,询问她是否愿意在场,她说可以。
孙老师来了之后,开始描述手机冲突事件,与菲所说的大相径庭。
俩人的手机冲突孙老师认为都有问题,尽管羽解释说手机放在讲桌上并非故意,但班主任依然让羽给菲道了歉;同时班主任老师也让菲同时给羽道了歉,因为菲当时的语气很恶劣,而且当时互相道歉的时候,许多同学都在场,并不存在羽没有给她道歉的事实。至于菲说羽想打开她的手机,孙老师说她也问过羽,羽说都有密码,而且都是在教室收发手机,她不可能打开她的手机。
我看向菲,她又露出一脸诧异的表情,就像所有这些事她都不知道一样。
可是后边才是问题的核心,孙老师说:“我处理完事件之后,羽来找我,说是菲的男朋友打电话给她,质问她为什么总找他女朋友麻烦,当时羽心里很害怕,就打电话给其家长,家长让她将事情告诉我,让我处理。”
“你有男朋友?”我问。她回答说“有”,还接着补充说“我不知道他会给羽打电话。”
我叹了一口气,问“就像你不知道学哥会打电话找班主任一样是吧。”
“老师,我真是不知道他们会打电话。”看着她那楚楚可怜的模样,我意识到她之所以可以激起异性保护欲的原因。
“菲,”我问她,“事情经过是这样对吧?”
她没有说话。
“再想想你今天到这儿来的目的?”
“就是感觉老师不公平……”
“那你想要的公平是什么?”我紧着问她,“还需要她的道歉?(班主任老师解释她俩互相都道过歉)”
她想了想说:“不需要了。”
“那你男朋友打电话找羽,你需不需要道歉?甚至你应不应该公开谈男朋友?”
她又重复刚才的回答“我不知道他会打电话。”对于有男朋友这件事儿她也并不认为有不妥。我没有继续纠结在这儿。问她:“你想要公平,别人也是,学哥因你质疑你的班主任,男朋友因为威胁你的同学,这对他们公平吗?校规明确规定男女同学交往的界限,你明目张胆抬出自己的男朋友,对其他同学公平吗?”
她沉默不语,却低下了头。
“回头再看整个事件,其实是缘于“友谊”的误会,但是你既然可以与别班同学亲密交往,与校外同学倾诉衷肠,为什么不肯接受同窗之谊呢?而且拒绝地那么直白?人都有自尊是吧?当然,你有拒绝友谊的权利,但是做不成朋友,仍然是同学呀!即便有了误会,要通过正常途径解决,你完全可以与羽同学敞开心扉,真诚交流,或者与班主任当面交流,说出你的感受,也可以与家长交流,而不是寻找所谓的“哥哥”或者“男朋友”解决,因为这只会激化矛盾,引发更大的冲突。”
她皱着眉头,略有所思。这个女生离开办公室后,我清楚对这个女生的后续教育还有很多的工作要做。
当着孙老师的面,我打电话给那个毕业的男生,委婉地表达了他的越界,男生也意识到了问题,当即在电话中给孙老师道了歉,后来还不好意思地给我留言,说当时看菲那楚楚动人、梨花带雨的模样,就头脑发热找其班主任了。
的确,这类型的女生是有这样的特质,看着温柔动人,人畜无害,却往往会暗涛汹涌,引发大的矛盾和冲突。如果是吃风吃醋的现象,就会引发极其恶劣的后果。需要班主任特别关注与引导,后续教育是个挑战。
针对这个女生,我与班主任商量了其教育策略:
1.让两个女生面与面交流,解开误会,这也是两人共同成长的机会。
2.做好家校沟通,对她的人际交往范围有所把握,尤其注意其与异性的交往,她的异性朋友不少。
3.帮助她制定明确的学习与生活目标,明确努力的方向,目标要具体,可实现,如本学期成绩提高多少分,参加什么兴趣比赛。
4.也是最难的,要创造机会,增强其对自我的认知,提供心灵内醒的契机,提高其责任意识,增强同理心,摆脱以自我为中心的思维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