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09 早起读书跑步写作,我的人生四件套
早起:06:20醒即起。一个反思:好书里的宝贝真多。
无意中看到得到电子书中,主编推荐的俞敏洪新作《在岁月中远行》,秒速点击加入书架。利用坐车、排队的时间,我见缝插针打开阅读。一直很喜欢俞敏洪的书,特别是他之前的《在人生的更高处相见》,是我放在枕边反复翻阅的一本书。
阅读俞敏洪的书,摘抄本上会密密麻麻记录很多好书、好电影、好音乐,成为休闲时光里最好的陪伴者。
打开第一辑,在岁月中远行,看到俞敏洪说到央视节目《典籍里的中国》,主持是喜欢的撒贝宁,主人公是崇拜的徐霞客。正巧周末有一大段空闲时间,本来计划阅读,看到俞老师的分享,按捺不住把书放下,怀着期待的心情来到爱奇艺,兴致勃勃观看《典籍里的中国》。
接近2小时的欣赏,脑海里牢牢记住了徐霞客反复说得一句话:大丈夫当朝碧海而暮苍梧。比喻有志向的人要有“读万卷书、走万里路”“胸怀天下、四海为家”的豪迈气概。节目结束很久了,但传递出的,做人要有远大志向,在我的脑海里反复出现,它深深激励着我,以具有行走精神的徐霞客为榜样,走好自己的人生路。
我也是一个喜欢行走的人,工作之余的空闲时间,排在首位的不是行走就是读书。自从订阅了得到听书,一边行走一边听书,成为近年来,稳稳排在首位的休闲方式。听书中并行锻炼,行走中认真听好书,是我忙碌工作后,最偏爱的放松方式。
疫情期间,虽然不能外出,但我也会在有限的条件里,下班后办公楼周围、家附近,甚至不开车,走路1个多小时回家,都是我根据实际情况,选择的行走方式。
阅读《在岁月中远行》,不仅欣赏了精彩且热血沸腾的《典籍里的中国》,更让我在节目中,看到了徐霞客行走的精神。这份精神,给我带来了很大的积极影响。“大丈夫当朝碧海而暮苍梧”,人生必须开阔起来,这是我在打开好书后,愉悦拾到的宝贝。
读书:李松蔚《5%的改变》7·自律为什么这么难?
我学习到两个知识点:
一是李老师直接给提问者设计的“自律窗”,给提问者真实生活中留一个展示自律的窗口。这个做法在未来的很多咨询场合都可以拿来使用。爱囤积物品的人找一小块地方始终保持整洁;每天设置60秒给自己不吃东西、不刷剧;这些,都是李老师推荐的“自律窗”。自律窗带给提问者的是一种正面信号。之前遥不可及的自律原来我也可以。在这个小小的自律窗的带动下,其他事情的积极性也慢慢提高了。李老师对于提问者的建议,都是从最小的改变开始。只要有了撬动的点,哪怕只是一点点,提问者就做出了改变。
二是李老师在复盘中,提到的一小块、一点的自律其实也没有想象中那么容易。对于自我克制、自我违抗,每个人都很难做到。李老师最后话锋一转,给自律者提出了一个中肯的建议。自律的事情最好找自己喜欢做得事情,既然都不喜欢,为什么要勉强自己而违心坚持呢?这也是李老师厉害的地方,不管做什么事情,最关键问问自己的心,到底我为什么要做这件事?是看到别人做自己想学?还是自己想成为那样的人?问清楚自己为什么这样做,比咬牙痛苦坚持更重要。引起提问者自己的思考,说不定比给他具体建议更有效。
如我是咨询师,我会这样做:
每个人对自律的理解不同,我想问问你理想中自律的人是什么样子的?你身边有没有你认为特别自律且你想成为的人,他的自律体现在哪些方面?
从你的来信中,我看到你偶尔会收拾房间,想问问你,你是什么时候起心动念要收拾房间的?那一刻,为什么会收拾呢?你是怎么收拾的,从哪里开始,一般收拾多长时间?收拾的过程中,你在想什么?
分享一件与收拾房间有关的事情。我不爱收拾,但我也没有觉得房间乱就是不自律的表现。我姐姐爱收拾房间,且喜欢按照自己的标准评价我的房间。每次走进我的房间,她都会说:你的房间这么乱,该收拾一下了。我的回复永远都是相同的话:乱吗?我觉得挺好。在这种环境里,我很放松。
我说得这个例子,并没有说房间乱就是一件好事。想说明的是,房间的环境和自律并不一定非要连接在一起。只要自己想收拾就收拾一下,不想整理就任由它,没必要把一个能让自己放松的家,与咬牙坚持的自律放在一起。
自律的事情最好选择自己喜欢的。比如我喜欢早起、跑步,我自然就可以迎着晨光起床跑步。在他人眼中需要克服困难的事情,在我这,因为热爱就快乐去做了。家人喜欢晚上看书,每天要看到深夜,也是一种对方喜欢的自律坚持。各自找到自己热爱的事情,平静心情中每天做,就是一种自律。
我听你说想变得更自律,要不尝试想一想哪些事情你喜欢做,在做得过程中感觉不到时光流逝,把这件事情放到每天做,就是一种属于你的自律。
跑步:跑步机慢跑40分钟。近期晚餐吃得有点多,明显体重有上升趋势。赶紧做了一个措施:跑步时长增加10分钟。如体重继续上升,再在饮食上做个调整。
继续听《穷查理宝典》,记住一个与查理·芒格有关的故事,我对靠谱、好学的人由衷尊敬,所以对芒格的这个故事触动特别大。要做一个好学的人,从优秀的老人家学习。
中国投资合伙人李录与芒格认识时,芒格已经是80岁的老人家,但每次见面,李录都发现老人家提早到见面地点,且都在读书、读报。很早之前就听过这个故事,但第一次这么清晰、完整听完整个故事。李录踏着点来见面,芒格在读报;李录提早15分钟、提早30分钟,都见到芒格安静读书。直到提早1个小时,李录才赶在芒格之前,到达见面地点。
当我听到讲述人问到:如果你在生活中遇到这样一位老人家,你会作何感想时,我跑步时的脚步瞬间快速起来。如在生活中遇到这样的老人家,我一定是非常敬佩且会把他作为一个学习的榜样。
不管与这样的老人家有任何交集,都会对他肃然起敬。提早到约会地点,是一种尊重他人的表现,也是我多年来一直坚持的做法。不管是参加会议还是活动,我习惯提早10分钟到现场。
一是早到现场,能在会议开始前,把自己的事情,比如化化妆、整理一下着装、回复一下信息等事情做好,最好的状态投入会议。二是早到总会有一些机会认识会场或培训的工作人员,比如帮忙做一些前期准备工作或与相熟的人闲聊几句,都比踏着点匆忙赶到会场,要合适。三是听书后,又增加了一个提早到场的动力。80多岁的芒格早到后读书的样子,让人有尊重感。同样,不同场合,作为参与的我们,早到后协助或安静等候,对于组织方来说,也有被尊重的感觉。
听书的过程,坚定了提早到活动场所的决心,继续早到,再新增一个等候的动作--阅读。让还没有和自己交流的陌生人,第一印象就留下好印象,是今天跑步听书最大的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