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八十年代真是个有激情、有诗意,崇尚知识、崇尚科学的年代。在那个年代里,我的两个孩子度过了充实而快乐的中学时光,顺利地考入了北大、北航这样的好学校。
那个年代,大学生人称“天之骄子”,大学的风气好,学子们勤奋好学,求真知求真理,为中华崛起而读书。那个年代,中小学生没有现在这么苦,家长也没有这么难。没有补习班,没有课外培训,更没有“内卷”。
多年以来,尤其是近二十年以来,为了让中国教育与世界教育接轨,为了培养时代需要的人才,各级教育部门,教育界的仁人志士也曾煞费苦心,上下求索。单就中小学而言,提倡素质教育,减轻课业负担,查禁课外补习班,划片招生,取消中考,大学生去边远地区支教,优质教育资源共享,重点和普通中小学的教师轮岗……
可是实际的情况不容乐观。学生的书包越背越重,近视眼越来越多。为了“安全”,学校不敢带学生去山间田野春游,体育课取消了许多体育器械的项目;为了“安全”,学校不敢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理化课不敢让学生分组实验。许多学校的“素质教育”形同虚设,应付检查。年复一年的升学率名次排队,压得学校、老师喘不过气来。“幼升小”“小升初”“中考”对每个孩子的压力不比高考轻松,于是,课外辅导班遍地开花,学区房炒到了天价。 而在农村,不少爹妈为了让孩子不“输在起跑线上”,则把孩子送到城镇的幼儿园和小学就读,大人到城镇租房陪读,许许多多修得那么好的“希望小学”也因此空置了荒废了,真是可惜。 “内卷”越来越厉害,累坏了孩子,苦死了爹妈。如今关停了课外班,经济条件好的家长,高价请老师到家里一对一辅导,或者把孩子送进私立学校、贵族学校。没钱的家长只有让孩子接受淘汰。
大学的情况也不容乐观。学术造假屡有所闻,大学生中为追求真知、追求真理、为献身社会而学习的越来越少,毕业后要求到基层到生产和科研第一线的越来越少;而读书只为稻粱谋,只为获取一张文凭去敲开“国央政”的大门得到一个铁饭碗的越来越多。
我们的教育离培养有健康的体魄,有健全的人格,有社会责任感的创造性人才的目标太远太远。
究其原因,当然不止是教育界内部的问题,生存竞争的压力,就业机会的紧缺、人们思想认识上的短视和偏见,以及社会层面的诸多问题,共同造成了这种状况。
我们的教育改革,任重而道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