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栩更换了水师战船后,用时三个月操练了一番,又用了三个月的时间剿灭了长江上的水匪。也正因为如此,他被调入了兵部,担任兵部侍郎。进京述职时,皇太后亲自召见了他。
琳琅问:“数年来,陆侍郎操练水师、剿灭水匪,实在是辛苦。”
陆栩对曰:“保境安民,臣之分也。”
在此之后,二人谈了半个时辰,在谈话中琳琅问起是否有人才可以推荐。陆栩就顺势推荐起了季氏门下的人物,不过他却刻意提起了一个人,就是季辰的门客楚桓。琳琅问:“此人为何没能为朝廷效力?”
陆栩叹了口气,说:“此人没有功名,但仍在科举。”
转眼间,秋闱的时候就到了。考了四次的楚桓收拾收拾,又进了考场。他本来觉得自己快四十岁了,还在科考,就觉得自己太难了。可一转头,他就发现了几位六十多岁、头发花白的老者,自己也就不觉得难了。搜完身后,自己就入了考场,四进四出,他早就习惯了。拿到试卷后,他就窝在那个小房间里答卷。那里面只有一张小桌子,一张椅子,封上门后就要窝在里面三天。就这样,楚桓在前两天答卷时,还精神抖擞,到了第三天,他就有些疲倦了,写完之后就趴在桌子上睡着了。直到把门打开,巡场的考官把他叫醒,他才意识到考试结束了。
回到将军府,他却怎么也睡不着了,在自己所居住的院子里反反复复地转悠。看着天上的月亮,他陷入了深思。要是这次再落榜,他就在这将军府住下了,做一辈子的幕僚。可是,要是考上了,不知道还要不要再住在将军府。
到了放榜那天,楚桓迈着沉重的脚步走出了将军府,在拥挤的人群中踮起脚尖,看着皇榜。从高处往下看,一直没有看到名字。人群慢慢散去,楚桓也开始一点点向前靠近,看到了最后一个,才发现了自己的名字。中了,中了,真中了!他终于中了,接着就是殿试了。
就在这一年,开了恩科,楚桓就去参加了殿试。参加考试时,他坐在最后一排,默默地答题。在唱名时,他还是最后一名,赐同进士出身。不过,他还是去参加了翰林院的考试,却还是名落孙山。没办法,他只能服从吏部的安排,去地方上担任县令。按照惯例,州县官上任前要陛见。由于人员较多,楚桓只能站在最后一排。太后知道楚桓在这里,只是隔着帘子远远看了一眼,因为每个人都要向皇帝汇报自己的情况。
在走之前,楚桓向季辰辞行,季辰召集了所有门客和家人,为楚桓送行。在临走之时,季辰还赠送了白银五十两,作为盘缠。季辰买了个骡子,收拾了一下行李,就上路了。楚桓要去马邑县担任县令,而新上任的大同知府就是陶布。在临走之前,陆栩找到了陶布,让他多多留意楚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