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钦鎏金佛造像

      公元前6世纪,佛教兴起之初并不搞偶像崇拜,没有佛像,只是以佛的脚印、宝座、法轮、菩提树、佛塔等作为象征。公元一世纪前后,印度大乘佛教兴起,产生了两大佛造像发源地:西北部的“犍陀罗”造像静谧内敛,展现印度希腊化的睿智与写实风格;恒河中上游地区的“秣菟罗”造像稳健有力,显现印度本土化的活力与古典样貌。随着佛教的广泛传播,佛像遍布四方。

      佛像传入中国后,早期多依附于墓葬或器物(如摇钱树、铜镜)装饰图案和部件。后来逐渐发展,出现石雕、泥塑、金铜、木雕、陶瓷等多种形式的佛造像。 如陕西咸阳成任墓地金铜佛像(158年),四川乐山麻浩崖墓佛像(东汉)  ,湖北武昌莲溪寺鎏金铜佛像(三国),山西云冈石窟大佛(南北朝)等。

      鎏金工艺起源于战国时期,将金与银混合熔化,再涂抹于铜器表面,经过温烤使金层牢固附着,并辅以精细打磨,最终呈现出华丽璀璨且历久弥新的效果。中国最早有明确纪年的鎏金佛像制于后赵建武四年(338年),现藏美国旧金山亚洲艺术博物馆 。内蒙古博物院收藏有 1975年出土的大夏胜光二年(429年)鎏金铜佛坐像。1983年出土的北魏太平真君四年(443年)鎏金铜佛立像藏于西安博物院。这种鎏金铜佛像在宫廷和寺庙中备受推崇,不仅是中国佛教艺术的源头,也是丝绸之路上文化交融的见证。

      西安博物院有近千件佛造像,多为北朝、隋、唐时期的石刻或金铜作品。1974年出土于西安东八里村的“董钦鎏金佛造像”凭借其独特的艺术和历史价值成为镇馆之宝,1996年8月被评为为国宝级文物。

      隋文帝开皇四年(584年),河北武强(今河北衡水市武强县)县丞董钦捐资铸造供养的西方三圣鎏金铜造像,通高41厘米,座长24.6厘米,宽24厘米,共23个单独铸造的部件组合而成。各部件间有插榫孔眼相接,可自由拆卸、组装,便于供养者携带搬运。

      整体布局繁而不乱,错落有致。弥陀佛高13.6厘米,头梳小螺旋卷高肉髻,面形椭圆、清瘦,广额,双目细长、鼻梁直挺,口微启,嘴角上翘,面带微笑。长颈,眉目及唇上髭用墨笔点描,口唇涂红的痕迹隐约可见。上身微前倾,外着袒右肩袈裟外衣,内着僧袛支,下着长裙,衣裙轻薄透体,褶纹简练流畅,右臂从肘部上屈,五指伸直向上,掌心朝外,左臂从肘部向前平抬,手指自然伸直,掌心朝外施无畏与愿印,结跏趺坐于高足床后正中的束腰重瓣莲花座上。脑后有莲瓣形透空顶光,内饰同心圆,同心圆内饰缠枝花纹,外沿饰熊熊燃烧的火焰纹。两胁侍菩萨均高9.6厘米,头戴高宝冠,冠带下垂至膝,体长腰细,上身裸露,颈饰带铃的项圈,身佩深垂过膝的璎珞,臂着钏,腕戴双条形镯,肩搭长巾,长巾下垂于腹部又绕于臂腕部自然下垂,下着轻薄长裙,跣足立于弥陀佛两侧的莲花座上,脑后有莲瓣形顶光。右胁侍菩萨右臂上屈,手执莲蕾,左臂屈于胸前,手指伸直,掌心朝下;左胁侍菩萨右臂自然下垂,手平托一莲蕾,左臂上举,用拇指、食指捏一宝珠。两金刚力士,均高17.8厘米,头戴宝冠,面形丰满,广额方颐,竖眉鼓目,狮鼻阔口,颈饰带三颗铃铛的项圈,胸佩深垂过膝的璎珞,肩搭帔帛,飘落及地,袒露上身,肌肉隆起,腹部圆鼓,下着及踝长裙,裙腰向下翻卷,褶纹自然流畅,脑后有圆形顶光,内饰同心圆与莲瓣纹,周边为素面。右侧力士右臂微向外上屈,手握空心拳,背朝上,如握剑柄,左臂微向外上屈,五指伸直,掌心朝上,如托剑锋,左侧力士右臂从肘部向前平抬,五指伸直,掌心朝下护于胸前,左臂微向外上抬,手半握拳,背朝上如执金刚杵。正中置蔓枝莲花簇拥的香薰,下有裸体侏儒用力托举。床前有一对蹲狮,昂首挺胸,前腿斜撑着地,后腿屈于臀下,尾巴高高竖起,全身筋露骨棱,十分劲健。

      隋代佛造像样式大致分为两个类型:以隋都大兴城为代表的西部地区,流行北周风格;而以济南为代表的东部地区则继承了北齐风格。董钦造像可称佛坛式造像,或源自印度笈多时代的秣菟罗造像,目前国内仅发现三座,非常稀有。亦是现存早期金铜造像中结构最复杂、保存最完整的珍品,充分体现了隋代工匠高超的艺术水准和工艺制作水平

      在高足床的右边及背面的侧板上,镌刻着发愿文及赞词一百一十八字。“开皇四年七月十五日,宁远将军武强县丞董钦,敬造弥陀像一躯,上为皇帝陛下父母兄弟姊妹妻子具闻正法。赞曰:四相迭起,一生俄度,唯乘大车,能驱平路,其一;真相□□,成形应身,忽生莲座,来救回轮,其二;上思因果,下念群生,求离火宅,先知化城,其三;树斯胜善,憨诸含识,共越阎浮,俱食香食,其四。”铭文中的“弥陀”“四相”“大车”“莲座”“回轮”“胜善”等词,均出自佛教经典,简略地阐释了佛教净土宗的思想要点。尤其是“共越阎浮,俱食香食”,明确表达了希望“皇帝陛下父母兄弟姊妹妻子”等人能够摆脱人世疾苦、到达西方净土世界的美好祝愿。

      董钦所处的时代,中国刚刚结束300多年的分裂局面,民众向往富足、平静的生活。隋文帝杨坚推行以儒学为核心,佛、道为辅助的统治政策,颁布了许多有利于佛教发展的政策法令,上至王公贵族,下至平民百姓,很多人的都供养佛造像。所谓供养人,是指因信仰某种宗教,通过提供资金、物品或劳力,制作圣像、开凿石窟、修建宗教场所等形式弘扬教义的虔诚信徒。董钦只是隋朝的一个县丞(相当于八品官)收入并不高,却倾尽财力供养这尊造价高昂的佛造像,可见当时风气之盛行。董钦其人不见记载,造像为何出现在西安,个中原因有待研究。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