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逢佳节倍思亲。在外多年后又远嫁,每每这个时候就格外想念家乡端午佳节母亲包的粽子。
也许在别人眼里它什么也不是,而对于我来说却是妈妈的味道,是家乡的味道。
被誉为豫西后花园,全国第三届百佳深呼吸小城的家乡——卢氏,承载了儿时太多的美好记忆。最难忘的就是故乡的端午佳节。
每到端午前期,我和姐姐就会和母亲一起步行两个多小时的山路,去扳槲叶。虽然路途遥远,格外劳累,我和姐姐却总是特别高兴,因为那是对美味的垂涎。
同是卢氏人的著名教育家、翻译家曹靖华先生曾写过一篇散文《粽香飘飘忆当年》,文中所说的“粽”就是指家乡卢氏的特产槲包。上世纪30年代,曹靖华曾将故乡的槲叶寄给鲁迅。鲁迅在做米饭时,将其覆盖在米锅里,蒸出的米饭就有了一种特殊的香味儿。因此,鲁迅在给曹靖华的信中,对槲叶大加赞赏。
端午节,一家人坐在一起包槲包的样子是我最怀念的家的样子。母亲和父亲负责包,我和姐姐负责拿着,父亲每在这个时候就会给我们讲槲包的历史和渊源,我和姐姐总是听得格外入迷。有时候父亲还会给我们讲笑话,一家人总是笑得格外开心。父亲常年在外务工,只有过节才会回家,因此端午佳节不仅仅成为我们对美味的期盼,也成了我们对父亲归来的期盼。
槲包是用黍米(Shu,豫西的一种类似小米但带粘性的谷物)和红小豆、白小豆、豇豆、豌豆等原料加食用碱搅拌均匀后用五六片槲叶裹成长15cm,宽5、6cm形似小舟的长形单扇槲包,再与另一扇同样方法裹成的同样长度的单扇槲包用细长的金丝花叶子捆绑在一起,这样一扇完整的槲包就包好了。
说笑间,包好的槲包已经堆成小山。母亲会让我们提前生好火,然后母亲会在锅底铺上一层槲叶,再把槲包垒放在锅里,最后压上一块大石头,盖上锅盖开始煮。于是,家家户户的大铁锅里,不时发出“咕嘟咕嘟”动听的声响。家家户户的屋顶上,青烟袅袅,整个小山村都满溢着槲叶和黍米诱人的清香。
经过五六个小时的焖煮,热气腾腾的槲包就出锅了。解开裹在外面的槲叶,黄澄澄的黍米和红润酥烂的豆子浸夹着槲叶沁人心脾的清香瞬间让人垂涎欲滴。蘸上红糖或是白糖嚼上一口,在软嫩筋道的口感中,留在唇齿间的槲叶清香混着谷物的醇香,成为卢氏人民走到那里都回味悠长无法忘掉的端午味道。
家乡的槲包,承载了儿时太多的美好记忆和情感。它不仅仅是家乡的美味,更寄托了我对家乡浓浓的牵挂和思念。对家、对母亲的思念!
每每端午节,纵是尝遍山珍海味,也不及母亲手里的一扇槲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