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 类 MHC提呈的逻辑
为了真正领会为什么抗原提呈是大自然最伟大的发明之一,我们需要稍微去想想在这个令人诧异的活动之后的逻辑。对于初学者,我们需要问问题:MHC提呈是不是一点儿都没有必要?为什么不直接让一个T细胞受体识别未被提呈的抗原,就像一个B细胞受体那样?这确实是一个两部分的问题,既然我们讨论了两种截然不同的显示物:I类和Ⅱ类。所以让我们一次性讨论这两个吧。
当然I类提呈的一个原因是为了集中杀伤性T细胞的注意力在感染的细胞上,不是在病毒或者其他的血和组织里的我们细胞外的病原体。只要病原体保持在我们的细胞之外,抗体可以给它们打上被专业的吞噬细胞摧毁的标签,然后连接它们,防止它们开始感染。既然每个浆细胞B可以每秒泵出大约2000个抗体分子,这些抗体是“便宜的”武器,可以非常有效地解决细胞外的入侵者。但是,一旦微生物进入一个细胞,抗体就不能到达它们了。当这个发生的时候,杀伤性T细胞—高科技,“昂贵的”武器特征性地设计来摧毁感染细胞—是被需要的。被MHC I类分子在感染性细胞上提呈的抗原需要被杀伤性T细胞识别确保了CTLs不会浪费它们的时间追逐细胞外的入侵者——在这里便宜的抗体通常可以相当高效的解决它们。
此外,如果有T细胞杀伤未被提呈的抗原是极度危险的。想想如果未被感染的细胞有死亡的病毒碎片黏在它们的表面,然后杀伤性T细胞识别了这个未被提呈的抗原,然后杀死这些“无辜的旁观者”细胞。那是肯定不能做的。
还有另一个原因为什么I类分子显示是如此的重要。大部分蛋白质在一个病原体感染的细胞内被合成,然后就保持在细胞内,从来没有想办法去到细胞表面。所以如果没有I类显示,很多病原体感染细胞就会变得无法被侦查到。事实上,MHC I 类分子显示的秘诀是,原则上,每个入侵病原体的蛋白质都可以被切细然后被I类MHC分子展示给杀伤性T细胞去看。
最终,因为它们的受体识别“初始”抗原,指还没有被碎片化和提呈的抗原,B细胞事实上处于一个劣势中。原因在于大部分蛋白质必须被折叠来保证正常功能。作为折叠的结果,很多B细胞受体可能识别的靶点(抗原决定部位)都不能被看到—因为他们都在一个折叠的蛋白质分子的内部。形成对比的是,当一个蛋白质被切细成短片段,然后被MHC I 类分子提呈,抗原决定部位就不可能隐瞒于杀伤性T细胞。
所以I类MHC提呈的逻辑很容易去理解,但是为什么大自然把MHC分子变得这么具有多态性?毕竟,人类中有这么多不同的形式以至于我们中的大多数会继承6种不同I类分子的基因。这看起来难道没有一点过度吗?我的意思是,为什么不直接让每个人表达同样的MHC I类分子呢?
当然,假设我们都只有一个I类MHC蛋白基因,每个人都一样。现在想象如果一个病毒变异到它的多肽没有一个会了解到那唯一的一个MHC I 类分子,那么会发生什么。这样一个病毒会清除整个人类,因为没有杀伤性T细胞可以被激活来摧毁病毒感染的细胞。所以多态的MHC分子给了至少人群中的一部分人一个机会在一个聪明病原体的攻击中活下来。
在一个更加个人的角度上,我们中的每一个最多“拥有”6种不同I类MHC分子的可能增加了我们至少有一个I类MHC分子可以使一个给定病原体蛋白碎片合适进入的可能性。事实上,已经继承最大数量不同MHC I类分子(6)的AIDS病人会活得显著比仅有五个或更少不同I类分子的病人长。这里的想法是当AIDS病毒变异的时候,有更多不同I类分子会增加变异病毒蛋白可以被提呈的可能性。
备注:新手翻译,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