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少的心动是不讲理由的。
小升初时,我从城镇考到了城里。虽然距离只半小时车程,但是感觉相隔一整个鸿沟。班里大多数同学,由周边小学直升上来,他们或者是同学,或者是隔壁班的,总之各有各的群体,但是只有我,是一个人。
很多感受,当年是百般难熬,现想来却云淡风轻。只是有些事,还是久久不能忘记。
初中英语课,第一本书是入门级。所谓入门级,就是没有什么语法,只有很简单的对话。这些对话,城里的孩子大多小学已经掌握,所以一本书,只花一星期讲完。而我,小学时有限的英语的接触,在此时显得微不足道。第一次月考,只有七十多分,而平均分九十以上。在小镇排名一直位列第一的我,显然对这个成绩难以接受,我甚至有了想回去回镇上初中读书的想法。但是,哭泣过后的我,很快意识到回头是一件不可能的事情。既然没有回头路,只能硬着头皮往前走,所以我开始了艰难的英语学习过程:我准备了单词本,每天背三十个单词;我花很多时间听英语磁带,别人磁带甚至没有拆封,而我的听到卡带。随着深入的学习,我逐渐赶上了进度,从那时直到大学,英语从来没有拖过我的后腿。
第二件事可能更加难堪。体育课,老师要求我们穿运动裤。我不了解什么叫做运动裤,穿了两条自己的裤子,都不合格,被罚跑圈。回老家,和父母抱怨,父母带我去街上买了一个运动套装,上面一件卫衣下面一条裤子,鲜艳的红色。再一次上课,终于过关。可不幸的是,这个设计竟然与班上一个女生的阿迪套装相似,她觉得不舒服,于是嘲笑我穿盗版。我很冤枉,我没有穿盗版,我只是穿不起名牌穿杂牌,杂牌也是品牌,不是盗版。但是,少年的自尊,让我宁愿跑圈都不再穿那套衣服,这种状况直到我的表姐送了我一条新的运动裤。
这两件事情,足以解释我当时处境的艰难。我可以接受任何批评教育:学生比学习就可以,不要比其他。这样的孩子真不懂事,为什么父母新买的衣服因为别人的话就不穿,多浪费。但是,这对于十三岁的我来说,还是太难接受了。
不过,这种状况随着大家逐渐相熟和我的成绩的上升有了好转。但是,前期留下的自卑感暂时难以消去。初二开始,接触了一年的我们,开始衍生出或多或少的故事,即使是这样的重点学校,但是故事的主角,从来不是我。学习之余,我听一耳朵,也会心里偷偷觉得好笑,觉得有趣。
某天,几个男生经过我的座位,开始起哄。我满脸诧异,不知道又是什么情况。我看了看自己的着装,很干净没有污渍。按捺不住好奇心,直接问了当中比较说的上话的一个同学。他说:没什么没什么。我:我请你喝饮料。他说:真的没什么。我:我借作业给你抄。他说:某某觉得你好看。
我的外表,没有人比我更加清楚。放在人群中,绝对不起眼,规规矩矩的中等。但是听到这样的话,还是会很高兴。从那之后,我开始有意无意的观察某同学。他穿白色的T恤,头发不是黑色,比黑色淡呈黄色。在阳光下,他的头发竟然是朦胧的感觉。多年后,看青春题材的电视剧,总会有这样的镜头:男主坐在窗边,阳光洒落,男主与女主对视,淡淡一笑。每到这时,我还是会替换上那张脸,感受那一刻我微微的心跳。
故事到这里,就没有以后了。只记得我生日,收到了某某同学送的一条德芙巧克力。后来的大多片段,都是连真假都没人考证的流言。初中生涯结束,由于没有手机,我甚至没有留下同学们的联系方式,匆匆毕业。
回顾这三年,我和某某说的话加起来都没有几句。但是,正因为这个插曲,导致我的自卑感竟莫名其妙的减轻了不少。可能是我感觉,我终于成了少年时代故事中有角色的人,而不仅仅是别人故事的听众。
若说这是个少年时代的爱情故事,未免牵强。我更愿理解成一份善意。阳光下少年给予我的,不是爱情,是善意的接纳。我从不屑将人分成什么群体,什么层级,只觉得人和人各有差异,互相尊重互相理解。那一缕阳光,即使隔了十几年,也正在温暖现在的我。
现在的我,给予了自己足够的安全感与自信。仍然感激这一路来,给了我阳光,给了我善意的那群人。也正努力做到,可以温暖其他人。也希望 今后的人生,能充满阳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