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秋秋】方法总比困难多,『教练』如何个案支持

实战心理应用的徐秋秋博士讲个案:

-【潜意识探索到哪里,生产力就在哪里】。

- 一个个案最重要的目标就是『给你带来好的改变』。

- 个案的三大地基:信念、状态和关系。

- 启动一个人的【发展观】。

信心先行。只有想不想做,没有做不做到。

心理学,最核心:抗绝望(注:内源性的抗绝望化)。

除了一S以外的希望感,从关注疗愈,到让人有信心地活下去。

希望,拓展式(教练式)

伟大的伤痛里都带着伟大的成长!

基于自己的行为,不断探索自己的内在动力,都可以继续再问自己:为什么?!

我们创造了自己的问题,要看结局不同在哪里?是破坏性的,还是建设性的结果。

可以对心中最挂念的来访说:

你对问题有决定权,你可以决定问题的过程、效果和结果。

要辨别咨询师是否会共情,是还是只在抓紧时间带,还是真正的先跟后带。

【对练环节】

三人一组做练习(12分钟):怎样帮来访重现定义问题。

找一个最近的问题,然后换框以下内容,探讨【问题的前提假设】。

比如一个人说我和爱人亲密关系不好,另外两个人帮其转念拓展,【重新定义问题】:

- 问题是我的创造物
- 我对问题有决定权
- 问题不是问题
- 问题是解决方案
- 问题不是困境,是限制性信念
- 问题不是真相,是负面感受,不是事实
- 问题是量身定制
- 问题只是钻石的一个面
……(让当事人不被问题困住)

最后,当事人提炼出自己最有感觉的三句话,换下一位,全程12分钟。

再比如:

Q:来自自己重视权威的限制性信念?

目前状态,有遗憾,不困扰,向前走!

探索后,信念调控有感,你的问题只是你的态度,不惧怕质疑,练习自己的视角,不断突破。

问题不是问题,是某种需求、目前只能以这种问题的方式呈现,提醒我们去解决自我内在的冲突。

目标:来访者到底想要什么?!

社会中的很多精英,往往对自己有着过低的评价,却有着更高的要求。尤其牺牲型的付出,不爱自己,却全然向外抓取,这极易造成心理问题。

只要牺牲,一定委屈。

尤其是父母对孩子内在是“有条件的爱”背后的真相,妈妈希望有资格、被接纳的身份,一个情感的乞讨者。

我是否有资格自我认同,只做一个好的自己。

当你不再要求别人认同时,你是感受到不熟悉、不适应、空了、慌了……还是更自由、很笃定、更有爱了?!

【练习】:问题与目标

第一步: 提出问题/不想要的是……

第二步: 假设目标/你想要的是……

第一步: 重新定义(问题)/你需要的是……

当事人需要的=个案的转化点

通过权威与自己和解。最后和自己和解。

我是水沐,当我们用以上思路开始好奇来访者时,就已跳过防御的过程,回到来访者自己的体验里探索。

当别人向她借钱时,她得到了什么?——探索症状获益的过程。

一个人无助的反面,是我值得、有资格被爱。

主权给你了,你敢不敢拿,能不能付代价。

关于是否出国,没有反悔,只有新决定。

问题是成长:

- 前提假设:当事人是责任者
- 资源导向
- 未来导向:不反刍原生家庭

两大能力:

心理学能力&教练能力

心理学能力:

- 探索心理问题的驱力原因
- 动力转化
- 新动力建构

练习:亲和力

练习:合作

第一步:分享你的困扰给我
第二步;分享你的感受给我
第三步:分享你的看法给我
第四步:分享你的觉知给我
第五步:分享你的挑战给我
第六步:分享你的决定给我
第七步:分享我的嘉许给你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