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战心理应用的徐秋秋博士讲个案:
-【潜意识探索到哪里,生产力就在哪里】。
- 一个个案最重要的目标就是『给你带来好的改变』。
- 个案的三大地基:信念、状态和关系。
- 启动一个人的【发展观】。
信心先行。只有想不想做,没有做不做到。
心理学,最核心:抗绝望(注:内源性的抗绝望化)。
除了一S以外的希望感,从关注疗愈,到让人有信心地活下去。
希望,拓展式(教练式)
伟大的伤痛里都带着伟大的成长!
基于自己的行为,不断探索自己的内在动力,都可以继续再问自己:为什么?!
我们创造了自己的问题,要看结局不同在哪里?是破坏性的,还是建设性的结果。
可以对心中最挂念的来访说:
你对问题有决定权,你可以决定问题的过程、效果和结果。
要辨别咨询师是否会共情,是还是只在抓紧时间带,还是真正的先跟后带。
【对练环节】
三人一组做练习(12分钟):怎样帮来访重现定义问题。
找一个最近的问题,然后换框以下内容,探讨【问题的前提假设】。
比如一个人说我和爱人亲密关系不好,另外两个人帮其转念拓展,【重新定义问题】:
- 问题是我的创造物
- 我对问题有决定权
- 问题不是问题
- 问题是解决方案
- 问题不是困境,是限制性信念
- 问题不是真相,是负面感受,不是事实
- 问题是量身定制
- 问题只是钻石的一个面
……(让当事人不被问题困住)
最后,当事人提炼出自己最有感觉的三句话,换下一位,全程12分钟。
再比如:
Q:来自自己重视权威的限制性信念?
目前状态,有遗憾,不困扰,向前走!
探索后,信念调控有感,你的问题只是你的态度,不惧怕质疑,练习自己的视角,不断突破。
问题不是问题,是某种需求、目前只能以这种问题的方式呈现,提醒我们去解决自我内在的冲突。
目标:来访者到底想要什么?!
社会中的很多精英,往往对自己有着过低的评价,却有着更高的要求。尤其牺牲型的付出,不爱自己,却全然向外抓取,这极易造成心理问题。
只要牺牲,一定委屈。
尤其是父母对孩子内在是“有条件的爱”背后的真相,妈妈希望有资格、被接纳的身份,一个情感的乞讨者。
我是否有资格自我认同,只做一个好的自己。
当你不再要求别人认同时,你是感受到不熟悉、不适应、空了、慌了……还是更自由、很笃定、更有爱了?!
【练习】:问题与目标
第一步: 提出问题/不想要的是……
第二步: 假设目标/你想要的是……
第一步: 重新定义(问题)/你需要的是……
当事人需要的=个案的转化点
通过权威与自己和解。最后和自己和解。
我是水沐,当我们用以上思路开始好奇来访者时,就已跳过防御的过程,回到来访者自己的体验里探索。
当别人向她借钱时,她得到了什么?——探索症状获益的过程。
一个人无助的反面,是我值得、有资格被爱。
主权给你了,你敢不敢拿,能不能付代价。
关于是否出国,没有反悔,只有新决定。
问题是成长:
- 前提假设:当事人是责任者
- 资源导向
- 未来导向:不反刍原生家庭
两大能力:
心理学能力&教练能力
心理学能力:
- 探索心理问题的驱力原因
- 动力转化
- 新动力建构
练习:亲和力
练习:合作
第一步:分享你的困扰给我
第二步;分享你的感受给我
第三步:分享你的看法给我
第四步:分享你的觉知给我
第五步:分享你的挑战给我
第六步:分享你的决定给我
第七步:分享我的嘉许给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