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年人在心情愉悦时的工作效率远远高于心情低落时,对于孩子也是如此。
很多时候,父母总认为,“孩子那么小,只需要学习和读书,又不用顾及柴米油盐酱醋茶,哪有这许多心事!” 于是乎,孩子的学习好坏的重要程度远远超过了“难过、委屈”等负面情绪。看到孩子伤心流泪,还会说教一番”哭有什么用,有什么好哭的,有哭的时间,还不如多看看书!“
一旦有了负面情绪,伤心、难过、失落,只能由孩子自己去消化,自己默默地承受,处理情绪,处理感受都靠孩子自己完成,很少能得到父母的理解和接受。
让孩子自己去解决这些问题,受到年龄、认知的限制,很难得到良好的解决,总将成为孩子内心的一块阴影,也造成了亲子间的隔阂,因为他知道”爸爸妈妈只在意成绩和分数,而不想听我说心里话!“ 结果孩子也就不会再向父母述说他的感受和心情,而父母也不会知道孩子究竟碰到了什么事。很多时候,父母成了最后一个知道孩子发生了什么事情的人,家庭教育也变得无效,亲子关系变得疏远和淡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