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看完这本书,有一种蓬勃的、开心激动的心情抑制不住。
我的心结、猜想,在这本书中都找到了答案,一直有那种“aha”和“哇塞”的感觉抑制不住,真的太开心了,赶紧记录下来。
最近这一两年的写手帐的过程,让我有了跟多的自我察觉之旅,我发现我很多情况下是一个“悲观主义者”,当看待问题、方法、困境时,总是抑制不住地自我批评,用书里的话说,是女性惯用的“反刍”思想,总是总自身上去找问题、分析自己的情绪,觉得问题是永久性的、普遍的、内在的,而不是暂时性的、特性的、外在的。在行动之前,我的思想就已经把我杀死了大半。
这本书上提出了切实可行的、可实操的练习方法。
上次看书时记录了ABC, 当想法和念头产生时,最重要的是先如何倾听他的内在对话,这些想法是如何产生的。
有的时候因为当我们心里的想法自然而然的产生时,我们很少去和他对话,因为我们以为我们的想法发自内心肯定是毋庸置疑的。但我们在遭受挫折时对自己说的话,我们的自我解释常常是扭曲的,是我们童年时期、潜移默化的一些不合理的思维习惯。
最重要的第一点,就是退后一步,让自己和悲观的解释保持距离,给一点时间来验证自己想法的正确性。
注意平常没有注意的、你对自己说的话。真实地记录下来。形成ABC.
那重要的DE如何做?
D(反驳):有四个途径,分别是1.证据:这种想法的证据在哪儿?要实事求是。2.其他可能性,产生这种结果的原因很多,为什么要挑一个杀伤力最大的来伤害自己?3.暗示:及时我的想法是对的,那这个想法的暗示是什么?4.用处:“现在这个想法多我吗?”
E(激发):自我反驳后会有怎样的行为?
此外,还可以结合下述三个技巧让自己转移坏心情:1.借用外力去打断这个想法;2.设定一个时间专门去想这个问题,但是现在不要想他;3.这种想法一出现就立刻把它写下来。
在书的最后,他提出了2个发人深省的趋势“自我意识的膨胀和公共意识的消失。”
我们对国家、宗教和家庭等公共意识的淡薄导致人们更多地从内心去寻找自我满足,人们更加注意他们自己的生活。相反,如果一个人能够有超越自我的、比较高远、比较宏大的信仰时,个人的失败就会显得微不足道。
生命有意义的一个必要条件就是它必须依附到一个比自我更大的东西上去。过于专注自身可能在短期内有利,但是长远来看却是有害的,我们可以通过降低对自我舒适与否的重视,匀出一点空间让我们可以依附到比较宏大的东西上去。要学会做“道德慢跑”:1.把每年的退税金额的一部份捐出去,自己去筛选符合条件的人,达到自己的目的;2.放弃一些享乐行为,把这个时间去从事一间对团体、社区有利的活动;3.当乞丐和你乞讨时,和他聊天;4.当你在杂志上看到令人感动的英雄事迹或好人好事时,写信。要写的动人有说服力。5.教导孩子如何去施舍。把他的零用钱的一部份留下来准备捐出去,让他们自己去找一个值得捐款的人或事情。
看完书,我不仅仅收获了如何活出乐观的可实操的方法,而且我隐隐约约地印证了我自己一些之前想要印证的事情:原来人生的无意义感很大程度上时太过于自我关注(自私),当你能够找到超越自我的信仰时,所有的无意义感就会消失不见。
我要立刻行动起来:找之前做过志愿活动的同事去做询问方式方法;找到自己喜欢的、觉得能发挥个人优势的志愿活动,积极参与进来,发挥自己的光和热;去发现生活中的大“他”、大事,不再漠不关心、关上心门,而是积极关注,躬身入局。为了别人,其实更多是为了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