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上的是《树立创新意识是唯物辩证法要求》这一课,这课实际上是对唯物辩证法的一种延续。第七课上的是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第八课是发展观,这两个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第九课是唯物辩证法的矛盾观,这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而创新意识是唯物辩证法的要求。这一课的知识是对唯物辩证法知识的进一步拓展。
在本课的教学当中,首先讲述的是辩证否定观的含义特征和实质。本来以为他们通过预习对此有所了解,结果大概问了一下,很多孩子对这方面都并不是特别了解。于是我就采用了手机的出世、第一代、第二代第三代手机不同的优缺点,设置的四个环环相扣的问题。
问题一:大哥大手机在那个年代有什么优点?
问题二:大哥大手机存在哪些不足之处?
问题三:新一代手机取代旧一代的手机,说明了什么?
问题四:新一代手机的发展是不是完全否定旧手机的一切。
通过四个环环相扣的问题让学生了解辩证否定观的含义、特征(联系的环节、发展的环节)、实质。学生在理解基础上,设置活动——以小组为单位,寻找身边的例子,结合这三个方面进行分析,时间3分钟。
最后关于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和创新意识,这个目的内容基本上是以我的讲述为主,学生听为辅。结束本节课的内容。
优点:采用讲练结合的方式。就是在讲述辩证否定观的过程当中,能够用手机发展的历程,通过环环相扣的问题,得出让学生更好的理解的辩证否定观的三个方面的内容,突破了本节课的重点。同时并没有停于此,还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根据所学的内容进行剖析相关的例子。
通过这种方式,可以展现更好的展现学生的思维过程。培养他们的分析和论证能力。在学习的过程当中,能够较好地发现学生存在的问题。学生在此环节中,例子都能举得出来,但是在分析过程中还是有所欠缺,比如有的学生举例说明,传统汽车与新能源汽车,传统汽车存在哪一些优点?哪些缺点。新能源汽车也存在哪些优缺点?但是他不懂得用辩证否定的相关知识来剖析这个问题。实际上这个例子是很好的一个例子。这种模式还可以在其他课教学中使用。
缺点:不敢放手。在第二个目内容学习过程中,无法用比较好的例子,让学生更好的去体验。主要是以老师的讲述为主,而这个内容又比较抽象。最后就有点沦为照本宣科的感觉。我这个知识点又是本科的一个难点问题,已经上了三轮,但是还是没有找到比较好的方法进行突破。有待继续备课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