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2022年2月22日,就是公元二O二二年二月二十二日,星期二,农历正月二十二日,共九个“二”。
前数五千年后看五千年,同一天遇到九个“二”。
我们非常幸运,见证了这万年不遇的吉祥日子。
今天又入八九,即将春暖花开!
祝福亲人朋友们久久万福!
唯物反映论是最原始感觉。
辩证法是最原始的思维方式。
“唯心论”是“唯物论”的高级阶段。
人类确立的最原始感觉叫唯物反映论。
感知有各式各样复杂的规定性,不论在感性层面还是在逻辑层面。而且即使主观是一面镜子,但由于镜子的不同,比如平镜或者凹凸镜,无色镜或者有色镜,对象反映在镜子中影像也一定不同。
因此,唯物反映论根本不成立,它表达的是人类原始时代最粗浅的认知,此时人类对自身精神深度和精神深层的规定性毫无了解。
人类文明史上,辩证法是最低级、最原始的思维方式。
早在易经里就有阴阳辩证,之后老子讲辩证法,孔子讲中庸辩证法。最早期的东西方思想家全都持有辩证思想。
实践不能检验真理。在面对人类文明的未来时,应该认识到人类所有的知识和学说只不过是一个在时间范畴内相对正确的假说,只有持有这样的观点,你才不会封闭自己的思路;必须让自己不断反省,发现所固守的那些认知正是需要刺破和颠覆的认知。
古希腊或西方狭义哲学与东方思维方式存在根本差别。以易经为例,
第一,易经虽是自然哲学追问,但它用非常具像的符号组成对宇宙的图景,在知识观念上没有留出无知的通道,这违背了西方哲学最基本的原则。
第二,易经没有对本质真伪深度追问。
第三,易经只用极其具像符号来图解世界,而没有在纯逻辑、尤其是精密逻辑系统上展开和证明自己。
因此易经虽然也是自然哲学追问,根本形不成科学和哲学思路。
中国的思维方式中,没有假设和证明系统。一个东西不用证明,就被视为大家一致遵守的真理。
这种用极少的语言、直接颁布真理的方式,在希腊那一脉是不成立的。
相对于西方的科学前瞻,中国文化后来完全进入“社稷关怀”(后称为“人文关怀”),把对自然哲学的关注全部丢失。
东方思维运作知识的方式也完全相反。
古希腊主张凡是能够应用的学问都是已经被解决并交付给匠人的学问,凡是真正的学术都是跟实用没有任何关系的、纯理智的追究;
而中国文化自古讲学艺自用,知行合一。
中国文化绝对不会导出科学,是因为它根本没有狭义哲学的基本思想基础,也就绝然没有这个思想通道。
笛卡儿设想,我们所说的世界,可能跟我们自有的世界是两码事。把我们所指定的外面世界叫做“物质实体”,把我们所指的自有世界叫“心灵实体”,这就是著名的二元论。
他认为心灵实体缔造了知识,然后外部世界——物质实体,只具有光源性。
笛卡儿的二元论哲学暗含了一个意思,就是既然知识是心灵实体的产物,那么外部世界就得不到证明,只是一个随便说出的假设。
接下来是贝克莱主观的唯心主义。他最重要的观点就是存在就是被感知。如果所说的这个世界都只是知识或逻辑模型或精神,又凭什么说还有一个外部世界存在。
贝克莱认为所谓的对象不过是感觉的集合。例如一个杯子是触感、听觉、视觉等感觉的集合。
你只能证明对象是感觉的集合,但不能证明这个感觉的集合是独立存在,因为没有感觉集合以外的通道去证明它,因此证明无效。
接着是休谟。休谟是英国经验论者、不可知论的第一创始人,他提出知识都是经验而来,非经验的证明无效了。
再下来是康德。他认为知识都是现象,我们的主观有规定性。外部世界是存在的,否则现象找不见来源,但是外部世界不为我们所把握和掌控。
康德明确提出时间和空间不是客观的,他认为我们的感知是有先验规定性的。所谓先验论,就是在经验以下,感知模式已经被规定。
由此,人们第一次明白知识不是客观的经验的对象,知识竟然是一个思想体系被先验规定、感知模型给定的对外部信息的整理系统。
到底唯物和唯心是一个什么关系呢?
可以换一个说法,叫“我思故他在”。你为什么要思?如果没有他在,你何需感知?感知的发生一定是以他为前提,我们完全可以做这个纯逻辑的假设。
“我思故我在”有一个问题:思像幽灵般飘荡着,我们不知道思从哪里来,但是我们发现任何思、任何感知缺不了两项载体:
第一,精神必须有肉体做载体;
第二,观念必须有对象做载体。
因此认为“知”只是一个纯粹的精神和理念,是不成立的。
这是唯物主义的合理性所在,但要把“唯”字去掉。因为唯物论认为只有物,回答不了精神是什么,也回答不了知识是什么,唯物主义和唯物反映论根本无法确立。
唯心主义的高明之处在于真正发现,人类的感知本身是有规定性的。感知不是物的直接反应,而是使人类对自己的精神属性和精神结构有细致的剖析,使人类在感知能量上和感知动量上得到巨大释放,从这个意义上唯心主义合理。
逻辑开始于感应
广义逻辑融洽是正确性的基础
广义逻辑失洽是逻辑变革的基础
逻辑是如何开始的?
自亚里士多德建立形式逻辑以来,我们所用的逻辑都是指推理系列或推理格律。逻辑从感应开始,也就是从电子和质子发生反应的点开始,再不断的膨胀,然后一步一步的沉淀有机体内。
感应系统在生理学上叫做植物神经,在感观上继续延伸,叫做“感性”。
感性再往上,即当你处理对象的越来越多时,就必须在诸多对象中加以判别求断,这个词引申出来叫做“判断”。在附多环境下对依存对象的判断叫“知性”。
当知性再往上走,依存对象越来越多,此时就必须把所有依存对象首先虚化为概念,然后在概念上把它演通,这样才能实现依存,这叫“理性”。
我们就是在这样一个越来越分化,越来越复杂的世界中,逐步进入理性阶段。所谓逻辑,实际上从感应、感性、知性、理性逐步提升,不是突然间发生的。
什么是广义逻辑?
广义逻辑融洽,是回答知识正确性的基础。
知识从来不是真理,它之所以可以表达为正确,一定是在它正确的那个范畴和时段里是自洽的,也就是感觉判断和逻辑不发生矛盾。
举个例子,我们眼睛看太阳从东边升起,从西边落下,分明是太阳绕着地球转,这就是托勒密的地心说,在判断和理性上融洽。
它的正确和融洽,有效维护西方农业文明长达1400年,这跟它是不是求真没有关系。
这个广义逻辑有效地回答了,为什么我们的知识会在一个极别扭和荒诞的方式中运行。
人类的知识是不断的用理性否定感性、接着用更高端理性否定低端理性的过程。
比如太阳从东边升起,从西边落下,在我们的感觉上分明是太阳绕着地球转,可是你把它做成一个数学逻辑模型,就会破绽百出。
此时就会发现理性逻辑和感性逻辑不融洽,这标志着建立在感性逻辑基础上的感知系统或知识系统行将崩溃,也就是说广义逻辑失洽,这表达着逻辑变革、知识增进、文明开展。
广义逻辑失洽的内涵是什么?信息量增大。文明史就是把工具不断的改造和丰富化,因此人类这个物种得以转化为一系物种。
通过广义逻辑自洽,说明不真而求实的感知有效性;通过广义逻辑失洽,说明逻辑变革的意义和可能。
在广义逻辑通道中不自洽,完成着人类智性和人类文化的挺进,这才足以解释过去在哲学上所面临的诸多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