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画”老师》教学记

《“漫画”老师》是部编版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习作,限定了选材的范围是熟悉的老师形象,突显了写作的要求,用语言文字突出老师的特点,把老师的形象写鲜活、有趣。因为熟悉,孩子们喜欢写,有内容可写。此次习作,特别强调选择一两件事例来突出人物某一方面的特点,这和中年级相比,要求更高了。习作后自然也是需要分享和交流的。

经过思考,我认为这个作文不宜讲得太多,因此,上课伊始,我引导孩子们一步步搞清了写作对象,分析了我们班级任课老师的突出特点后,又让孩子们思考,要突出自己所写的老师的特点,选择什么样的事例来表现,并给了他们与学习伙伴讨论的时间。然后班级分享交流。分享途中,你会发现,孩子们的视角很独特,老师的一言一行真的都会对孩子产生巨大的影响。他们喜欢自己的老师,说起来都滔滔不绝,虽然表达上有时不太准确,但是那份情谊很真挚。从四年级开始,在段落训练落实的基础上,我有有意识的培养孩子们的篇章意识,只要写作题目合适,我总试着引导孩子们自己编写提纲,然后围绕提纲写作。到现在为止,他们已经有了构建提纲的意识。所以,在班级交流分享后,进入了我们的提纲拟定环节。孩子们轻车熟路,很快就很出色的完成任务。

接下来的一节课,就是孩子们在自己拟定的提纲下,自由写作的时间。从三年级开始,孩子们的课内作文绝大部分都是在课堂上完成的。我赞同管建刚老师的观点,课堂作文,孩子们更专注,可以更及时地吸收和消化习作课上的所学,规定时间内,效率更高,因此我的大作文几乎都是在课堂上完成的。一节课下来,除了李家涛、杨文喜、赖洳玥几个孩子在事例部分完成得稍微差点,其他孩子都还不错。我对自己在作业批改上的要求是尽可能的快,然后反馈给孩子们,这样他们才能及时知道自己哪些地方还有问题,改起来也就更容易,学习的最终效果也更好。

作文草稿收回来以后,我利用午休时间翻看了每个孩子的习作,知道了每个孩子的优点和问题,然后让小组长组织成员交换修改作文。互改环节,交给孩子们方法很重要。孩子们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的修改:1、错别字的修改。2、标点符号的修改。3、病句的修改。4,、文章是否按照自己的提纲在写。段落结构是否需要调整。5、关注用得好的词语和句子。6、关注组段方式,是否有首尾呼应、或者过渡段等。7、针对同学的作文,写上三条优点,再写上一条建议。

互评环节过后是自评环节,将同学修改的作文分发给每个孩子,然后自己结合同学的意见,再次查找问题,然后自己再次修改作文。当习作再次回到我手中的时候,又变了个模样。

按照这样的步骤,并注意抓实每个环节,既注意教师的引领作用,也注意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发挥,我发现孩子们本次习作完成的效果比较理想。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