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rt 1
上课途中,我顺口夸了对面的这个孩子,口气虽然略显夸张,但是确实源自于内心久违的轻盈,因为他今天的课堂表现松了压在我心口的一块大石头:妈妈之前曾经问我,这个孩子是不是需要去医院做个智商检查?
虽然我知道大概率孩子的智商不会有问题,毕竟有那么聪明和体面的爸妈,但是因为只上了两三次课,所以并不敢妄下结论,只说:我再观察看看吧。
我想近距离地看看这个孩子究竟是因为什么一直无法高效学习。妈妈说最让自己焦虑的是这个孩子的作业。
被夸赞的那个瞬间,这个孩子哽咽了,他低头下意识地用手背去擦拭眼角的眼泪。我决定抓住这个难得的机会。
给敏感的孩子做情绪梳理,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因为不能让他们察觉到,察觉到了他们会特别警惕,防御层会很重,聊了半天往往是一无所获的,更不用说带他们走出早已深陷的情绪漩涡了。
敏感的孩子,对任何事情都敏感,当然也包括金钱,他们常常会心疼爸妈给自己交的课时费,如果是没有太大心理阻力的孩子,老师本人当然不愿意做吃力不讨好的情绪梳理工作,只专注于英语教学就好了,简单且高效。
怕就怕那些绕不开的孩子,我还要想办法凑时机让他们在不知不觉的状态里来解决掉一些心理难题。
这个孩子会用紧皱的眉头来拒绝我,会催我说:“老师,我们上课吧,不要跟我聊这些没用的。”
上课了,他还是会焦虑:“老师,你讲的这个点有什么用?”;“老师,这个我自己回家做吧,你不用给我讲了,我觉得自己搞得定”;“老师,这个我学会了也用不上。”
Part 2
心里不断地感受到一万次暴击,但我还是要挺住,并确保自己是在一个中立的状态中跟孩子对话。
眼泪,让他柔软了不少,也放松了一些。眼前这个机会,我不敢错过。
几次的接触让我知道这个孩子在日常生活里一直不好过,不管是在学校,还是在家里。用他自己的话说:我永远是那个替别人背锅的人,表情无奈且绝望。
第一次见面,我就问他:你讨好别人吗?虽然他没有回答我,但是后来妈妈发来微信说我的这句话击中了她,让她看到了这个孩子改变的希望和契机。
“这周过得怎么样?”为了缓解他的尴尬,我故作轻松地问。
“不怎么样。”他的情绪依然不高。
“什么叫不怎么样呢?”我追问。
“写作业呗,天天除了写作业能干嘛?”他有点不耐烦。
“写作业让你不爽的是什么?” 我尽可能地让自己听起来是轻松的。
“作业多啊。” 眉头拧得更紧了。
“作业多让你痛苦的是什么呢?” 我有点忐忑,担心这个孩子恼了。
“3个点:第1,我要写作业,写作业本身就让我很烦了;第2,写作业需要思考,思考是一件很累的事情;第3,写作业老被我妈催。”
我有点意外,这个孩子的思路是非常清晰的,再加上刚才上课我们的英语语法上的逻辑推理,让我再次觉得这不是一个笨孩子,只是一个被负面情绪卡住的孩子而已。但是我如何让孩子自己相信并且让孩子的父母相信他其实是一个聪明的孩子,依然是摆在我面前的一个巨大难题;能否最终有机会用孩子的成绩来证明他不是一个笨孩子,我心里也还是打着一个问号的,因为他的表现极其不稳定。
“这三个点里面你最讨厌的是哪个点?” 见缝插针的机会,我只能解决一个点。
“第3个点,被我妈催:我妈一直在我旁边说:不会的话赶紧去问。”他一脸烦躁。
“妈妈这样说让你觉得怎么了呢?”
“她在质疑我的能力,她在说我不行。”他有点悲愤。作为成年人,当然能看到这是妈妈对孩子的心疼和着急,希望他用更好的方法来解决自己遇到的作业难题。但是孩子沉浸在自己的受伤情绪中无法自拔,我能做的就是给他一个允许和接纳,一个理解和看见。
所以,我不断点头轻声附和:“是的。”
“她不允许我慢,让我觉得自己很菜。我就是不想写作业,压根没心情写,好吗?最后,我只能随意应付了。不然呢?我能怎么办?写不好拉倒!” 他的愤怒随着极快的语速和时不时的停顿呼之欲出,但最终还是压了下去。
“在这种情况下,你写作业的目标是什么?” 我等待了片刻,继续问道。
“我只剩下一件事情,就是完成作业。可是这样是有问题的,我写作业本来不是为了完成作业,我写作业是为了学习。可是现在变成了完成作业!” 我再次吃惊,惊喜的惊。
从他之前两次内时好时坏的课堂表现看,一直不敢确定这个孩子是不是真的逻辑清晰。目前,好像可以再次确认:这个孩子并不笨,思维确实是清晰的。
这个发现让我再次倍感轻松。
“跟妈妈沟通了吗?”
“我为什么要跟她沟通?!”他有点茫然地看了我一眼,继续说:“我已经无所谓了,早已经习惯了,因为我说了我妈也不会改的。”
“嗯,确实是,大人有时候确实挺讨厌的,顾及不到我们的感受。”我以退为进。
“你观察,这周妈妈有什么进步吗?”看他又松弛了一些,我冷不丁地抛出这个问题。
“嗯,妈妈对我说话的态度好了很多。”他想了想,说。
“比如说呢?”我希望能有个具体的实例来强化孩子这种美好的希望和感觉。
“比如说,这周六要去上体育课,她在先征求了我的意见,这个地方让我很感动。” 他语气舒缓且平静。
“你觉得一个人的进步会不会是一蹴而就的呢?”我继续引导。
“肯定不会,是慢慢发生的。”他很肯定。
“那我们要不要再耐心等一等她呢?” 我鼓励。
“嗯,可以。”他点点头。
Part 3
解决了跟妈妈的问题,我希望能再帮他扫除一个关于自己的障碍。
“你这周有进步吗?” 我问道。
“应该没有吧。”他对自己是不屑的。
“这周各科学习新的内容了吗?”
“学了呀。”
“这是你的进步吗?”
“我不觉得是,因为别人都比我学的多,学的快。”
“来,我们来看一下进步的标准是什么?什么情况下,我们可以说一个人取得了进步呢?”
“我不知道。”他坦诚地瞪着我。
“离开原来的位置。只要你离开了自己原来的位置,就是在进步。我们每个人都生活在自己的时空里。这个世界有很多个维度,我们不可能只生活在某一个特定的维度里。有的人成绩好,有的人个子高;有的人有贴心的父母,有的人有富有的父母;有的人天生有志气,有的人生来相貌好。在某一个特定的时空里,我们是在跟别人比赛,但是更多的时空里,我们得跟自己比赛。跟别人比赛,赢也焦虑,输也焦虑。跟自己比赛,赢了,哪怕赢一点点,也是前进和快乐;输了,找到客观因素然后改掉,也是一种进步和快乐。”
之前看过一个视频,特别喜欢里面的旁白:“纽约时间比加州时间早三个小时,但加州时间并没有变慢。有人22岁就毕业了,但等了五年才找到好的工作!有人25岁就当上CEO,却在50岁去世。也有人迟到50岁才当上CEO,然后活到90岁。有人依然单身,同时也有人已经离婚。奥巴马55岁就退休,川普70岁才开始当总统。世上每个人本来就有自己的发展时区。身边有些人看似走在你前面,也有人看似走在你后面。但其实每个人在自己的时区有自己的步程。不用嫉妒或嘲笑他们。他们都在自己的时区里,你也是!生命就是等待正确的行动时机。所以,放轻松。你没有落后。你没有领先。在命运为你安排的属于自己的时区里,一切都准时。”
“快乐重要吗,老师?”他冷不丁地问我。
“当然,快乐很重要!快乐的人很容易形成良性循环,而不快乐的人更容易变成一个黑洞,不仅吞噬自己,也吞噬别人。”我发誓,生活就是如此的。
我知道他是一个不快乐的孩子,但今天并不打算在这个地方纠缠,所以继续问他:“为什么我们跟自己比更容易快乐,而跟别人比不容易快乐呢?”
“不知道!” 他依然皱着眉。
“因为我们把决定自己好不好的权力交给了别人,别人说我好我就好,别人说我不好,我就不好。每一个人,包括我们自己,都有一套评价标准和评价体系,大多数人的评价标准是不符合客观条件的,甚至是疯狂的!我们不需要讨好别人,做别人眼中的好人;如果你客观上没有损害对方的利益,主观上你没有伤害别人的意图,你就是一个好人。当然,你客观上侵害了别人的权益,自己不知道,是另当别论的哦。”
......
Part 4
第二天,跟妈妈通电话。
……
“那他写作业就是慢呀,看着就让人着急,一写就写到晚上十一二点!”电话那头儿,妈妈的声音依然是又急又气。
“写作业的过程,孩子着急吗?”我问。
“他肯定不着急了。”
“作业是孩子的事儿还是您的事儿呢?”我提醒道。
“那当然是他的事儿了。”妈妈脱口而出。
“如果是孩子的事情,快或者慢是由孩子决定还是由您决定呢?” 我笑着问。
“我也是希望他快一点,也是为他好,希望他能够早点休息。”妈妈的语速慢下来。
“亲爱的,我们的初心是好的,但是我们目前的做法和行为带来了一个好的结果了吗?” 我继续推进。
“我觉得他就是脑子笨,您觉得她是不是脑子笨?”妈妈迟疑地问我。
哎,可怜天下父母心,爸妈们终究是为了孩子的好想尽了一切可能的方向,就是没有想到孩子可能需要一个专属于自己的天然节奏。
“我才上了三次课,不敢轻易下结论。从今天这次课的表现来看,大概率不是您之前猜想地那样。我们今天有一个关于逻辑推理的部分,他的悟性甚至高于一些高年级的孩子。”我平静地说,不是安抚,不是夸大,只是描述一个已经发生的事实而已。
“那您说我应该怎么办?”妈妈的语气缓和下来,终于回到了自己的位置。
“您目前已经做得很好了,您和孩子都已经在前进的路上了。”我肯定道。
“我觉得问题主要出在爸爸身上,他爸一生气就揍他,不好好说!”电话那头儿,妈妈又来气了。
同为女人,同为母亲,我当然知道两性关系里面的痛怎么可能跳过孩子,孩子的教育争端又怎么可能放过两性之殇?不管是哪个课题,都不容易!在这个男权社会里,男人女人的集体无意识不仅让女人的处境更难,也会让女人的委屈更重。
但是,我们要的终究不是无解。
我们还得做些什么;当然,能做的,也仅仅是关于自己的部分。
“亲爱的,我们目前还做不到跟爸爸进行有效的沟通。我们能做的是让孩子在妈妈和老师这里得到支持和理解,您说呢?我们可以用我们自己的改变带动孩子的改变,孩子的改变带动爸爸的改变,从而形成一个正向循环。”
......
教育从来不是某个老师的,某个学校或者某单方父母的。一定是所有教育者和接受教育者共同努力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