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企业家与高级管理者的区别
最根本的区别,就是“企业”在其工作中充当的“角色”不同。对于企业家来说,企业是他的工作“对象”,他的目标是让企业发展得越来越好,他从“企业发展”中获益(包括财富、地位或个人价值的体现等);但对于高级管理者来说,企业只是其工作“场所”,他的目标是在这个平台上,做出更大的业绩,他从“个人业绩”中获利,而非企业发展(很多时候,企业发展的好与不好,与他的获利并没有直接关系)。
从理论上讲,只有“企业家”才具有最大的积极主动性,也只有“企业家”才有动力将自己所有的潜力都挖掘出来。
2.企业家的含义
法国早期经济学家萨伊认为:企业家是冒险家,是把土地、劳动、资本这三个生产要素结合在一起进行活动的第四个生产要素,他承担着可能破产的风险。
英国经济学家马歇尔认为:企业家是以自己的创新力、洞察力和领导力,发现和消除市场的不平衡性,创造交易机会和效用,给生产过程提出方向,使生产要素组织化的人。
美国经济学家熊彼特认为:企业家是不断在经济结构内部进行“革命突变”,对旧的生产方式进行“创造性破坏”,实现生产要素重新组合的人。
美国经济学家德鲁克认为:企业家是革新者,是勇于承担风险、有目的地寻找革新源泉、善于捕捉变化、并把变化作为可供开发利用机会的人。
由以上定义可归纳出企业家的含义:能够在现有的他人“习以为常”的、正常运作的体制内,发现“问题”,发现“市场的不平衡性”,发现“变化”,经过思考后,最后发现尚未被满足的、潜在的、新的“需求”,然后想尽办法,获取尽可能多的资源(如人才、资金、产品、销售渠道等),并将这些资源进行综合调配,发挥出最大的价值,最终满足“需求”,创造出价值。
因此,企业家应该具备如下能力:
①第一个是有眼光:能够在别人已“习以为常”的正常运作的机制中发现“问题”,发现潜在的“需求”。如何能够发现呢?这就需要有“目标”,有了清晰、明确的“目标”,就不易被噪音信息干扰。
② 第二个是有胆量:“目标”明确,能看到更远的未来,在别人还不确定时,他就已经非常向往那个“尚在远方”的美好,而勇于去追求,敢于去实现目标。李笑来有一句话的意思是说,“大胆”是因为准备得足够充分,有能力控制风险。别人看着很大胆,其实在他自己眼里,却是很“安全”的。
③第三个是有组织能力:即管理能力,使各种资源协作起来,发挥出最大的综合效应。
3.企业家精神
“企业家”是经济学概念,代表一种素质,而不是一种职务。企业家的意思是组织、管理并承担经营风险的人。
从长远来看,只有企业不断发展壮大,经营效益越来越好,内部的员工才能持续不断地获取越来越多的利益,并在此过程中实现其个人成长和个人价值。但企业的发展壮大,只有靠全体员工的努力才能实现,这就需要激励员工的积极主动性。大部分企业采用的,也是最直接有效的措施是靠金钱激励,但却不具有持久性,而且后期会反遭其害。最理想的,其实是普及“企业家精神”,终极目标是“人人都是经营者”,员工不再认为自己是“打工者”,而是其工作范围的“老板”。如果真的实现了,所激发出来的积极性,会创造出奇迹。日本的京瓷,一直在宣称其“阿米巴经营”实现了“人人都是经营者”,具体情况并不了解,但稻盛和夫确实缔造了两个世界500强,且创造了一年挽救已破产的东京航空的奇迹。华为部分实现了,其一方面靠高薪,另一方面靠虚拟股份,公司发展,人人直接受益,但其员工并没有归属感(管理并不人性化),员工不可能有“经营者”的状态,距离“人人都是经营者”的目标还相距甚远。
4.企业家理论素养
管理三种境界:人治,法治,和文治,人治是中国企业持续成长的最大障碍,规范化必须依靠法治,而文治则在法治的基础上推。
企业竞争四层次:单一产品竞争,组合产品竞争,产业链竞争,产业群竞争。
观念导致行为:重管理,老板闲,员工忙;轻管理,老板忙,员工闲。
竞争境界:两军交战勇者胜,勇者交战智者胜,智者交战谋者胜。
诠释企业轨迹:企业具有成长规律,其主要表现为四个发展阶段,即创业阶段、成长阶段、成熟阶段、精细化阶段。每个发展阶段,都必须以下一个发展阶段为目标。作为企业家,要分清这些发展阶段,把握企业的阶段性成功的关键要素,才能成功地把企业带进下一个发展阶段,最终使企业到达成熟并形成持续优化的精细化阶段。
①创业阶段:吃饭保命
当企业处在初创期,即婴儿期时,显然身体很孱弱,特别需要创业者对初创“婴儿”的责任感,和具有后续资金支持(即营养),才能存活。企业家在创业阶段扮演着实干家的角色,并必须依靠创业精神和实干精神,使企业进入成长阶段,才能成功地摆脱艰难的创业期。
②成长阶段:任务就是成长
由于促使其成长需要大量投资,企业收获难以丰厚。一方面企业会因成长过快而忽视利益分配,尤其是利益分配不均,导致既得利益者以“自保”为真实目标,不再以企业发展为己任(尤其是在实行“人治”的公司,只要使老板对自己满意就行了),而绝大部分的“劳苦大众”们只能靠企业发展得到未来,但却无权无资源,导致高层抱怨中层无能,基层抱怨高层不懂管理。另一方面很可能过度重视成长而盲目投资扩张,但管理制度建设严重滞后,导致尾大不掉,无力管控,最终不堪重负而衰,甚至破产倒闭。
所以企业在成长的同时,要建立起一套适合自身的管理制度,并不断打磨,让任何问题都能浮现出来,并意识到这是制度不完善的后果。
③成熟阶段
建立起了一套运营机制,开始平稳发展。但外界环境在不断变化,竞争也在不断加剧,不断面临新的挑战。此时的企业要有危机意识,要不断突破自我。
④精细化阶段
通过不断打磨,拥有一套独特的、有效的运营机制和管理制度,进入持续优化的良性循环。
【文章中部分图文取自网络,如有侵权,请通知撤消,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