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郗太尉拜司空,语同坐曰:“平生意不在多,值世故纷纭,遂至台鼎。朱博翰音,实愧于怀。”
译文:太尉郗鉴在被任命为司空的时候,对同座的人说:“我这一辈子并不奢望做大官,恰逢世道混乱,就位至三公。就像从前朱博任丞相那样虚名远闻而得以晋升,实在是有愧于心。
拓展理解:郗鉴在晋惠帝时曾任太子中舍人、中书侍郎。永嘉之乱后,他聚众避难峄山,被司马睿授为兖州刺史。永昌初年,他入朝担任多个要职,并参与平定王敦、苏峻之乱,后与王导等人同受遗诏辅佐晋成帝。他累官至司空、侍中,被封为南昌县公,咸康四年更拜太尉。郗鉴还拒绝了庾亮废王导的建议,有效阻止了朝中士族斗争。咸康五年(339年),郗鉴去世,时年七十一岁。成帝派御史持节护丧事,以太牢礼祭祀,追赠太宰,谥号文成。
朱博:字子元,西汉杜陵(今陕西长安东南)人。以行侠好交著名。哀帝时,拜御史大夫,代孔光为丞相,封阳乡侯。后以事自杀。刘注引 《汉书·五行志》记载朱博为丞相受策命时,有一声如钟鸣。哀帝问扬雄、李寻,以为是人君不明,空名得进之兆。
翰音:语出 《易·中孚》:“翰音登于天,贞凶。”飞向高空的声音,比喻虚声远闻而信实不继。
史上有评:郗鉴“少孤贫”,然勤奋自厉,博览群籍,通世故,明事理,于纷乱之世,刚而不吐,柔亦不茹,从容儒雅,博得人厚爱与信赖,有大名于天下,是当时北来流民的领袖人物。当其“拜司空”位极人臣之时,又以朱博自警,益发见其谙练洞达之雅。
西汉末成、哀帝时的朱博,与郗鉴的经历有相似之处,都是由贫贱而登三公显位。所不同的是,朱博不能学,以狭气好交,为人廉俭,聪明果断,由佐吏“历位以登宰相”(《汉书·朱博传》)。他只知驰骛进取,而不思道德事理,终于身败名裂。这印证了《易经》“翰音登于天”——追逐名声其实不副,结局必凶的古训。郗鉴以朱博故事来告诫自己,正深见其平生修养,决无矫情文饰之态。其知进知退,从容豁达的一句话,解得其人浑实、生动,呼之欲出。刘辰翁赞曰:“解得精实。”
感悟:郗鉴对建立和巩固东晋政权,最重要的邦国大计,莫过于协调当权诸门阀士族之间的关系,杜绝觊觎,以稳定一个抗胡政权,使人民得以生存。可以说郗鉴是一个位高功伟的人物。
郗鉴对同座的人说:“我这一辈子并不奢望做大官,恰逢世道混乱,就位至三公。就像从前朱博任丞相那样虚名远闻而得以晋升,实在是有愧于心。这番话彰显郗鉴特别谦卑,更让人尊重。
他所说一辈子并不奢望做大官,看似没有雄怀大志,实则是阐明自己没有更大的欲望;他所说恰逢世道混乱就位至三公,看似是混乱的世道给了他机运,实则是隐含世道越混乱官场经营越艰难危险;他所说就像从前朱博任丞相那样虚名远闻而得以晋升,实在是有愧于心,似乎是名不符实,实则是自励自警自保。
历史的经验和教训值得吸取:功高不能盖主,万万不可以得意忘形。郗鉴保全提升自己是有大智慧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