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了不少营销、品牌、产品类的书,发现每一位作者都是在用各自的语言,解释相似的底层规律,并在此基础上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
知识体系,直接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的认知差距。
前段时间,我参加营销航班的军训,其中一个任务,就是从why,how,what三个层面,以房子的形式搭建出自己的营销知识框架。
虽然群中的大多数成员,都不是自创理论,而是在营销前辈们的知识体系基础上进行梳理和扩展,其中不少人,甚至用着相同的理论基础。
但是每一座房子,都因创作者的知识来源和经验不同而各有千秋。
一直以来,我虽然知道搭建知识体系有不少好处,但是从来没有仔细去研究过它。
有了这次经历以后,我才明白,构建知识体系,是一切学习的前提。
1
猫小默的营销房子
拿我这次搭建的营销房子来举例,我们一起来看看知识体系是如何发挥作用的?
我系统学习过的营销理论有《科特勒的营销底层思维》和梁宁的《产品思维30讲》,所以我的营销房子主要由这两个理论为基础。
科特勒的课程以《营销管理》书中的知识为主,距离第一版本发布至今,已经迭代了15版,是教科书级别的书。
30多年来,科特勒先生一直在不断地思考、与时俱进,并丰富他的营销框架。
看这本书,就跟以前读课本时的感觉一样,密密麻麻都是知识点,宏大且枯燥。
梁宁的产品课,则是结合她多年的工作经验,从五个模块切入,帮助我们系统地建立产品思维。
同样是从底层思维着手的课程,同样是满足用户的需求,我在翻来覆去地看这两个课程时,竟然真得找到了他们之间的共同点,最终画出了上面那幅图。
构建知识框架,是从点到面的过程。
从前我把这些知识单独拿出来看的时候,很难产生其他联想,也很难记得住。
但是用思维导图、流程图、甚至是画画的方式整理成知识框架时,就像把故事中的情节捋顺了一样,突然就明白了整件事情的来龙去脉。
构建知识框架的第一个好处,是让你记得住。
2
化被动为主动
在第一次搭建知识框架并尝到甜头之后,我跃跃欲试,又搭建了另外两个。
PPT的基础和进阶学习。
以及产品生命周期图。
在过去,我的脑海里始终有一个疑惑,“对于营销、运营,我知道有很多需要学习的地方,但是我却不知道应该要学些什么?”
于是每次看到一篇《新媒体人必备技能》,或是《营销人不可不知的定律》,就急不可耐地收藏起来。
看过,也思考过,然后便忘了。
在没有建立知识框架之前,我就好像迷失在知识海洋中的一叶孤舟,随风飘扬,从哪里来,到哪里去,浑然不知;
在建立知识框架之后,我就好像获得了自己的航海地图,沿着一条清晰地道路前进,我知道我身在何处,又想要去何方。
有了自己的营销房子,每当我想到营销这件事,都会想到那张图片,也会想到里面的知识点。
当我遇到问题时,会知道这个问题发生在哪个环节,有哪些解决方案;当我找到更好的解决办法时,会分析它在哪个环节起作用,并给我的房子“添砖加瓦”。
构建知识框架的第二个好处,是化被动学习为主动。
3
如何构建知识框架
既然知识框架那么有用,那我们要如何搭建自己的知识框架体系呢?
方法有很多,但它们的底层逻辑,都离不开这三点。
1.Why为什么:你的学习目标是什么,为什么要构建这个知识体系,你对它的基础假设是什么?(基础假设可以是你自己设的,也可以借鉴别人的)
我要搭建营销房子,是为了系统地了解营销这门学科,我的基础假设来自于科特勒的理论,“营销的本质是识别并满足人类和社会的需求,从中获取利润。”
2.How怎么做:为了完成这个学习目标,你有哪些获取知识的途径,怎么把这些知识整理和分类,并实现你的目标?
第二步,我依然借用了科特勒的理论,“营销是认知、创造、传播、交付顾客价值的完整过程。”我从书本和课程中分别为这四步提供了理论依据,以及可行的方法论。
3.What是什么:有了前两步的铺垫,基本就已经完成了你的知识框架,最后一步,是输出和验证你假设的过程。
针对不同的场景,我要怎么运用这些知识,并不断地更新我的知识体系?随着时代的发展,数字化营销、整合营销和关系营销,就是未来的趋势。
至于工具的选择,可以根据个人喜好做出选择,有整理分类信息的工具印象笔记、OneNote,思维导图类工具Xmind、幕布笔记等等。
我个人可能比较奇葩,用的是PPT。不过@珞珈老师说了,用什么工具不重要,只要自己用得顺手就好。
在一开始搭建知识框架的时候,你的知识框架可能是不完善的,甚至是错的。
不过没关系,万事开头难。这是成长的过程,也是每个人的必经之路。
与君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