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天和星期一,因工作需要,出差了2天。
出差之前,备好了食物,最重要的是,前一天我跟Lynn小朋友说:“妈妈因为工作,要到外地出差2天,星期一下午就回家,你和奶奶一起在家,要听奶奶的话好吗?”
她答:“好”。
不知道她是否真的听懂了我的话,听到她如此爽快的回答,也就放心了。
奇怪的是,当晚她居然一直粘着我,一刻也不能离开。
出差当天,午觉也没有睡,要守着我。
离开家,关上门的那一刻,嚎啕大哭,那声音一直飘到很远很远……
可能,很多父母也遇到过这种依依不舍的情况,表面狠心,内心则不忍,但是,我们不得不表现出一副决绝和义无反顾的样子。
只有你坚定了,孩子才会有坚强的可能。
就算是你表面假装出的坚定,也算是一种坚强。
2
回家之前,脑海里面一直在想象着电视剧里的情节,那种短暂的离别后小团圆的气氛,温馨得要命。
孩子看到妈妈回家飞奔而来的喜悦,或许很难用言语来形容了。
谁知道,我所遇到的现实跟剧情的反差实在是太太太大了。
平时下班回家,听到开门声,不见其人先闻其声,早就过来殷勤的来帮我提东西了
谁知出差回来那天推开门,叫她的名字,居然没有回应,没有望眼欲穿,没有迫不及待,没有开心的转圈圈,什么都没有。
只有若即若离,不理不睬……
不过才出去两天的时间,回来这娃好像换了一个人,内心其实是有一些失落的,一度怀疑这不是真的。
她的态度有些躲闪,对眼前的这个人是熟悉的,但是在那一刻又是如此的陌生,肢体上也是抗拒的。
后来,得知我不在家的当晚,她哭到深夜,晚上也惊醒了很多次,每次醒来都会爬起来看看,睡得一点也不安稳。
现在细细的一遍遍回想起当初的情形,那眼神里流露出的应该是疑虑和不信任。
3
有一些妈妈,出远门为了避免孩子哭着喊着的难堪场面,会选择悄悄的,偷偷的走掉。
某个程度上来说,的确是省掉了不少“麻烦”,比如,妈妈会随着孩子的情绪波动,心绪难安,更有甚者还会陷入深深的自责中。
我倒不这样认为!
试想一下,如果,你要出远门,会跟自己的家人说吗?你会偷偷摸摸的走开吗?
为什么我们能够尊重其他家人却不能尊重一个孩子呢?
还是人们大脑里早就已经存在:小孩子不应该得到跟成人同等待遇的尊重的潜意识?
因为我们不尊重孩子,所以如果她稍微惹我们不开心了,我们就可以棍棒加身?
因为我们不尊重孩子,所以我们可以随意责骂,殴打,乃至虐待他们?
因为我们不尊重孩子,所以我们替他们做决定的时候,不会事先询问他们,听听他们的想法,征求他们的意见?
4
说到底人们骨子里还是喜欢“欺负弱小”的,毕竟若一个比你强悍的成年人惹你生气了,你是不会对他动粗的。
最后的最后,日积月累孩子变成了一个饭来张口衣来伸手,没有自己的想法,没有主见,每天生活在恒温下玻璃罩下,或许任何外人无意间的一句话都会对他们“幼小”的心灵造成伤害的人。
关键是,最后父母们还会把这笔账算在孩子身上,“我就是命苦啊,花了这么多钱财和精力,什么事都不让你做,居然养出这么个不成才的东西?”
如果真是这样,不免太冤枉了孩子!
最先由弗洛伊德提出的防御机制,是籍支持自尊或通过自我美化而保护自己及保护自己免于受伤害。
家长们在归因这方面就是典型的防御机制的专家。
事情发生的第一秒,不是自我反思、自省,而是他人身上找原因来维护自己的作为父母那高高在上的权威。
4
既然生,就要养,既然养就要好好陪,好好育。
为人父母的不要有也不应该有“你看我多伟大啊,为了孩子我牺牲了太多太多,我牺牲了我的睡眠,我的休息时间,我的大好青春,我的姣容面貌,我的曼妙身姿,我的工作,乃至我的前途……”
何止你?哪个母亲不是这样过来的?
别说的那么伟大!
这不是牺牲,不是奉献,不是为了低投资高收益,更不是很多人自诩的伟大,这只是一种本能。
这也就能解释为什么很多人不理解,为什么母亲对于孩子的成长来说不可替代了。
不说他们曾经是一体共生,同气连枝,同生共死,自从他来到这个世界之后,他们面临的所有麻烦、混乱、不堪;蓬头垢面,挥汗如雨,泣不成声,都是他们共同面对,一路披荆斩棘,才有了如今局外人所看到表面的光鲜。
任何感情唯有经历过时间的沉淀才会深入骨髓。
就这一路相伴,互相支撑,共同成长的经历也是无人能及的。
他们之间天生的安全感和信任感更是无与伦比。
千万别亲手毁了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