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爱学习也是种伤害。
我曾经以为自己很热爱学习,后来才发现那些所谓“学习”不过是一种虚荣的自我满足,以及安抚焦虑的自我安慰罢了。为了学习而学习的事情早就已经可以抛弃了。
如果说我最早的认知升级来自于大范围的输入学习,那么让现在让我停滞的也正是不假思索的输入。所谓“不假思索”就是这种学习方式最大的伤害,相信我,比起浪费时间、浪费金钱更可怕的是你会不自觉地陷入认知陷阱,“不自觉”的“陷阱”最后让你无力挣脱。
无节制的输入意味着什么:纯粹资源导向、什么都想学习、输入却不输出。而且因为你正在学习,你会揪着输入当进步,以为学到就是全部。
01资源导向VS目标导向
现在假设你的手里有一箱奶,这箱奶三天后就要过期了,你会怎么处理?
如果有人说,因为这箱奶三天后要过期,所以我选择把剩余的奶平均分成三份,每天使用一份,你会怎么想?
这就是典型的资源导向型人的第一认知,拥有就应该最大化使用,否则就是对不起拥有。不用着急鄙夷,至少我本人是没有资格鄙夷的。
与之相对的是目标导向的思维方式,在这之前我一直以为我是一个目标导向极强的人,直到最近我发现,我会因为一个学院会员的时间即将到期而重新安排自己的计划。是我的目标根本不是真实的目标还是所谓的资源错过就不可挽回,很明显都不是,只是我习惯了强力输入,因为这种学习方式不自觉被“资源导向”了。
因为追寻学习资源强力输入的学习方式,注定了你是随着资源的动向而动。所以你的学习内容和强度的安排不在自己的手上,你对一切资源的珍惜会让你不堪重负,甚至忘记了自己为什么出发。
资源导向:因为有某某资源,所以要做某某事情,容易自乱阵脚,存在明显的局限性;
目标导向:为要做某某事情,所以去找某某资源,因为有了目标感,做事情更加高效。
资源导向没有错,在目标导向的前提下最大化挖掘利用自己的资源是最好的选择。也就说目标导向最为决策的底层思维,中间路径可以用资源导向辅助,而不是让资源主导我的前进路径,甚至因为资源的出现忘记自己的目标。
如果你尤其喜欢买断的感觉,你有着囤积却不行动的陋习,你会因为拥有什么就迁就什么,甚至于你的学习从来没有目标,那么或许你应该好好反省一下自己,试着调整自己更加目标导向。
比你是谁更重要的是你可以是谁,比曾经拥有更要紧的是你现在想追求的是什么。
02广度学习VS深度学习
师父的意思是,人生在世,能有个东西寄托情怀总是很好。如果我能够样样精通,自然最好,算是把我培养成了大家;如果只通其中一样,那也不错,至少是个专家;如果一窍不通,都知道一点,起码是个杂家。我问师父:“万一将来我不仅不通,还要怀疑学习这些东西的意义呢。”师父沉吟道:“哲学家,好歹也是个家……”——唐七公子《华胥引》
于是乎大家一起狂奔在成为哲学家的路上,苦笑.jpg
首先说明一点,同第一点一样,不是说广度学习不可取,最好应该在深度学习的指导下,使用广度学习的方式。比如在学习初期采用大范围主题学习的方式快速进入,以及在精通专业的时候利用跨学科能力在自己的专业形成创新,这些广度学习模式是为了深度学习,做准备或者做延展。
尤其是“跨界”一词 ,很多人误解,开始入门学习就拿着“跨学科思维”当令箭,什么都去学,真正的跨界人士,已经拥有成功领域,所以他在另一个领域的收获可以称之为“跨界”。跨界是结果,并不是目的,很少有人为了跨界而跨界最后还成功的。
当然深度学习的不仅仅指学习内容上更加专注,更重要的是理解力的深入、认知的深入。如果说前者是因为每个人的精力有限,想要的越多结果越平庸,那么后者的挑战在于人脑本身就抗拒思考。大脑天生不喜欢思考,它只是喜欢有效思考带来的愉悦感。这也是偏见(认知吝啬鬼)产生的原因,能不思考就不思考,为大脑节省能量。
所以不断突破学习平台的深度研讨学习是一种主动受虐,就像准备高考,很简单而且有效的方式,快速过一遍可以掌握的,集中精力攻克对你而言困难的内容。但是大部分人做不到,每一次做题会做的还是会做,不会的还是不会,最后原地踏步被人反超。
所以,如果你的学习一直很轻松,那么你应该停下来反思自己的学习是否有在继续深入,尤其警惕自己为了学习带来的自我满足感而学习。
深度学习的前提:你是一个目标导向的人,或者说你知道自己的学习目标以及专业方向。
关于专业方向这一点我允许自己暂时说我不知道,但是既然深度学习才是我要追求的,虽然我还没有明确自己的终极方向,但是我希望现下的我每一次学习,都是带着问题和目标去的。同是摒弃速成思维和盲目的好奇心追逐,延长学习周期,比如现在我的学习计划都是匹配学期的半年计划,而且努力在学习中追求思考的深度。
没有专业的人不要奢谈所谓的深度,没有深度的人不要奢谈所谓广度。
03输入技巧VS输出思维
前面提到过度追求输入量的学习方式或许会浪费你的时间、精力、金钱,更加可怕的让你陷入不良认知而不自知,为了追寻资源形成资源导向,学习内容繁多美其名广度学习,最后也是最可怕的成为一个输入技巧控。
收藏了无数PPT大神的干货文章,比不上完成一份可以上架的PPT模板;学习了无数让你分分钟钟掌握的学习秘技,比不上把课本反复阅读认真作业;与其把知识讲解得天花乱坠,不如把技能修习得以臻完善。需要懂得,更需要做到。
教学习比学习本身更容易,就像总结考上清北的人的特点比考上清北本身更加容易。一个没有专业背景,纯粹讲解学习方法论的人是值得警惕的!而他们最容易吸引“爱学习”的学生。
因为你什么都想学,你会希望自己学得更多、更快,倘若你的学习进步并不是很大,你反而会更焦虑得怀疑自己的学习方法,你愈会对学习方法论、读书方法论、知识管理、思维导图相关的内容更感兴趣。直到有一天发现自己只是应了那句“道理你都懂,只是过不好一生”。
比起深度学习掌握的可以让自己安身立命的专业知识,这些所谓的方法论或许根本不值一提,在你努力为你的专业打磨的过程中,你一定会想法设法提高自己的学习力的,学习力不过是学习本身的副产品,为了提高学习而去学习学习的人,如果不去实战,终将是虚假的学习爱好者。
输入很重要,但是输入是为了输出,你的价值取决于你可以输出的价值,“可以输出的”。好比你在公司,你能得到的酬劳取决于你的产出成果,而不是你读了多少书、脑子里多少想法。所以记得输入和输出的核心是输出。
一个输入端的方法无论多么精妙都往往流于空洞,很难真正落到实地。相反从输出端反向倒逼你的思考,为了使用而学习,才是学习真正应该有的态度。为每一个知识找一个可应用的场景,为每一次学习做一轮可展示的输出,这一切比单纯强调输入量更加重要。
一位好友说,他要自己开一个公众号写文章,以后寻找另一半就把自己的公众号发给她,看她能不能看得下去。这个方法就像是一个设计师找工作的时候,把自己的作品博客地址丢给对方看一样。所谓的“作品声音”,你讲的不能代表什么,但是你产出成果可以证明你的价值。所以输出是一种自我展示,而且是自我发声的最好手段。
说不重要,重要是你怎么做,学习了多少不重要,重要的学会了多少、使用了多少、产出了多少。
PS:
正如我开头所讲,无节制的大量输入之所以可怕在于有时候你已经被改变了,却没有发现,不自觉地陷入认知陷阱,那个纯粹资源导向、什么都想学习、输入却不输出的我,有一天被发现了,还会为自己找到各种借口去持续这种状态的我,好像依然站在我的身边。
难以发现不代表不去发现,反思并且修正是可以做到的,我们可以为自己书写一些自检清单,诸如我给自己写的自检清单:
1.参与是否出于收集资源的想法,请为自己梳理学习目标
2.面对分主题学习是否理解,请明确当下具体的学习内容
3.学习内容是否有价值持续学习,并愿意投入三个月时间
4.最近的学习是否很轻松,请判断是否有进入学习拉伸区
5.学习进程是否一直保持输出,形成自己可展示的作品集
6.你是否在专业领域持续积累,搭建自己的专业知识体系
这篇文章写给那个“热爱学习”的自己,希望自己可以有目标、肯精深、懂输出……
脚踏实地往前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