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着初冬飒爽的清风,踏上了向东的列车,开启了这场心心念念的奔赴。这场奔赴是期待已久的向往,是满怀热爱的追寻,更是前行路上的点点星光。
曾几何时,王崧舟教授的诗意语文已深入心田;曾几何时,诗意语文已成为初心;曾几何时,诗意语文,已化为追寻……闲暇之余,观课例、品其语言;空余之间,静读书、悟其精髓;讲台之上,仿课例、学其精妙。
今天,就在今天,竟可以如此近距离地看着、听着,恍然若梦。王崧舟教授极富感染力的语言、精湛的书法艺术、精美的多媒体课件、摄人心魄的背景音乐、精致巧妙的教学设计、恰到好处的评价引导……这一切是这样的真实真切,是那样的可感可触,就这样听着,看着,品着,学着,悟着……只想说真好,只能说真好,好像也只会说真好!
此次王崧舟教授执教的是他开发的“最中国”系列课程中的《西江月》二首词整合学习。开课简单问候之后,王教授带着学生一起梳理、朗读了他们从一到五年级学习的所有描写自然风光的古诗词,以此开启了今天的“诗词之旅”。已诗词引出诗词,用积淀引领新知,甚是巧妙、堪称完美。随后王老师出示本次“诗词之旅”的路线和任务:宋代诗人辛弃疾将带我们前往上饶一睹黄山顶上的田园风光,宋代诗人张孝祥将带我们前往湖南岳阳纵览湘江秋色,但是在这两个景点中只能选择一个,并为此写出一份旅游意向书,这份意向书要写清跟谁一起出游,写清要去哪里旅游,还要写清这样选择的理由。
在这样的任务引领之下,王老师带着孩子们开启了今天的“诗词之旅”,而导游就是两位词人:辛弃疾和张孝祥。
首先,借助资料,了解两位“导游”。王老师分别给出了自己提前准备好的两位词人的“档案表”。引导学生依次朗读,了解词人事迹。之后,引导学生发现两位词人的身上惊人的相似之处:出生寒门、豪放派词人、报效祖国、力主抗金,而遇上其中任何一位于学生而言都是三生有幸。
接着,开启了今天的“诗词之旅”。王老师带着学生依次学习旅游日记——也就是辛弃疾的《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和张孝祥的《西江月·黄陵庙》。王老师先读第一首词,让学生发现词中“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特殊的停顿,发现“路转溪桥忽见”中“见”的特殊读音之后,放手让学生充分地朗读,接着点名让学生单独朗读,并互相推荐再朗读,在学生读完后王老师的评价可谓精彩,精湛,精妙!
第一位女孩读完 ,“王老师送你四个字——字正腔圆!”,然后又奖励这个女孩再推荐一位同学朗读,这个女孩推荐了班内的一位男生,男生朗读得甚是生动,王老师并未立即去表扬这位男生,而是先去表扬了推荐的那位女生“眼光好!会欣赏!胸怀阔!”之后再去表扬第二位男生“王老师送你八个字——有板有眼,声情并茂!”
课文读罢,作为旅游日记应该有三要素,即:时间、地点、天气。之后王老师引导学生在第一首词中分表寻找这三个要素,并要求学生进一步寻找四条依据。就这样在一次次的品读中,在一场场的朗读中,在一回回的探究中,学生读懂了词意,读出了词情,读出了词的意象——“说丰年”,读出了词人的家国情怀。
学习第二首词张孝祥的《西江月·黄陵庙》时,迁移了学习上一首词的方法,继续带着学生去找“三要素”,去寻找依据,去朗读,去品味,去吟诵。
当把两首词学完后,再次出示“旅游意向书”,并出示了三条要求:(1)意愿明确;(2)理由充分;(3)引用恰当。这三条要求既是写前的指导,亦是写后的评价标准。学生开始拿出习作单慢慢地将心中的所思所感诉诸笔端之时,轻柔唯美舒缓的音乐也随即缓缓流淌开来。那一刻,音乐之美、语文之完美融合;那一刻,诗意之美、生命之美,清晰可见!巧的构思,美的启迪,必然产生高质量的课堂结晶。之后,学生的“旅游意向书”的分享可谓言意俱佳,震撼人心!
课毕,学生久久不动,或是不愿离开,或是还未回过神来,或是依然沉浸回味……这大概就是语文的魅力吧!
我想任何精心设计的课例都是执教者生命哲学的呈现,都是执教者生命的倒影。王老师的这节语文课是基于人的灵魂的教育,是指向人的生命本体的洗礼,是指向学生的言语表现、言语创造,并由此发展、成就学生的言语人生、诗意人生的“大语文”,是一场交织和融合着师生思想、情感、智慧、精神的“心灵之约”!
我心如水,语文似月,对语文教育的思考与追寻亦如望月,愿自己心中的那轮语文之月,长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