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明心学由王守仁创立,心学门人认定,心学是传承了孔子、孟子之道,属儒家正统。学术界普遍认可,心学在宋代新儒学的基础上,承程颢和陆九渊的主要思想,与朱熹理学多有差异,集明朝儒学之大成。阳明心学的主要思想有: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
1、心即理:良知即天理,心外无物,心外无事。
①王阳明认为,“心的本体就是天理”,天理就是人们所苦苦追求的圣人之道,就是宇宙间最高的“天道”,正所谓“心即道,道即天;知心则知道、知天”,心即理可以说是阳明心学的逻辑起点。简单地理解就是,你所见、所闻、所感、所想,你大脑里的全部就构成了你的全部世界。除此之外,对你来说,不存在另外一个世界;或者说,另外一个所谓的客观世界,对你来说不存在任何意义。
②王阳明悟到了“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外者误也。”根据王阳明的说法,性就是心,就是理。如此“吾性自足”,也可以说成是“吾心自足”,或者“吾理自足”,又或者说“心即理”,理在心上,“心外无理”。
③这样,“心即理”的意思就是“吾性自足”,“吾心自足”,“吾理自足”,理在心上,“心外无理”。心与理合一,不再是心与理为二。理不在心外,这样就无须即物穷理,而是理在心上求。为学功夫不再支离破碎,而是简易直截。
④良知与邪心,一个是高尚纯洁,一个是卑劣污浊。良知之心则成就天理,邪心成就歪理、邪理。这就需要致良知,为善去恶地格物。追求良知的本心,能成为各种行为的标准、原则、法则,而邪心、私心则不能。
2、知行合一:
①“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只说一个知,已自有行在;只说一个行,已自有知在”
②知到真切笃实处就是行,行到明觉精察处就是知,不能简单地理解为理论结合实际。
③王阳明认为,知是行的先导,行是知的体现;知是行的开端,行又是知的完成;知中有行,行中有知,二者互为表里,不可分离。
④知是认知,行是行动,只有去实践了,才会拥有这个知识;不去做,即使看了很多书,学了很多理论,也无法真正获得这个知识。所以知和行其实是一回事,即知行合一。
⑤知行本体即是良知本体,知行本是一体,之所以不合一,是因为被私欲私意所隔断,所以需要致良知的功夫来使其回归知行合一。
⑥比如张三虽然知道父母需要孝顺,却没有去做孝顺的事,这就不是真知。若是真知必定是做出了孝的行为。
⑦比如张三虽然天天叫着说要戒烟,却一直没有戒断,这也不是真知。知行合一的体现就是做出戒烟的行为。
⑧心上学,事上练
有一位官员特别喜欢听王阳明讲学,但是他公务繁忙,对王阳明说:“非常遗憾不能抽出来时间去修行。”
王阳明则教导他:“工作就是修行,心学不是空谈之学,只有将它与实践相结合,才是最好的学会学懂。做官的要断案,那就从断案这件事上去练,断案时有一颗无善无恶的心,不要因为下面的人无礼而愤怒;说自己的好听话而高兴;不能因为厌恶他人就存心整治他,这所有的一切都是自己的私心,唯有不断地省察克治,心中不能有丝毫的偏离,便是良知,继而正确的去断案,则是致良知,就是真正的事上练了。”
3、致良知:“就是将良知推广扩充到事事物物。
①【致是什么意思】致:推至,扩充。使良知践行于万事万物中,将良知推至于意念、行为之中。让行为要达到良知的要求。
②【什么是良知?】良知具有知觉和判断两个功能。良知是合道而行的妥当。
③参照标准是“四端”: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良知不是良心(道德意义上的),也不等同于善良(和善而不怀恶意)。良知不学而知、不虑而能,与生俱来,愚夫愚妇与圣人同。
④良知是心体的主宰。良知不分有事无事、寂然感通,常觉常照如明镜之悬,无论心体在做什么,心体的主宰都可以觉察到是否符合良知,这个主宰常在。良知做主,就是动亦定静亦定,理无动者也。良知是我们做事的尺度,是应对人情事变是否合道的依据。修心在这个根上用功,才是立志坚定。
⑤王阳明认为,天下间没有比良知更好的东西了。“见父自然知孝,见兄自然知悌,见孺子入井自然知恻隐,此便是良知。”所谓“致良知”,就是致自己内心的良知,这里所说的“良知”,既是道德意识,也指最高本体,要达到良知,时时刻刻接受良知的指引。求得内心之理,然后去行动,去体悟,也就算是致良知了。
⑥【如何致良知?】《传习录》表述致良知,去事上磨练,便是“格物”;著实去致良知,便是“诚意”;著实致其良知,而无一毫意必固我,便是“正心”。
立志勤学改过责善、知行合一、心上学,事上练、格物致知。
4、四句教: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①无善无恶心之体:人心最初是没有善恶之分的,犹如婴儿的赤子之心一样,洁净无瑕,正因为如此婴儿才能见常人所不能见、听常人所不能听,进而得到人们无尽的喜爱。
②有善有恶意之动:意念是心之所发,心体没有善恶,到意念发动便有善恶之分。因为心之发动为意念,往往是牵连于躯壳(习气欲望)而生,顺躯壳起念为“恶”,不顺躯壳起念(顺心体而生)则为“善”。
③知善知恶是良知:心意发动处的善恶,只有自己的良知知道。良知怎么知道意念之善恶?因为良知乃天理,良知能够知善知恶,知是知非。
④为善去恶是格物:吾心之良知不但知善知恶,而且好善恶恶;由好善而为善,由恶恶而去恶,就是格物致知。格者:正也。格物:正意所在的物,即是意念而生(事事物物),都在良知(天理)鉴照润泽中表现为具体的善事善行。
5、王门四规:立志、勤学、改过、责善。
王守仁在创办贵阳书院时对其追随着的要求,也是他对自己一生的要求。
①立志: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
②勤学:不以聪慧警捷为高,而以勤确谦抑为上。
③改过:不贵于无过,而贵于能改过。
④责善:朋友之道,忠告而善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