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受---阅读《情绪词典》收获
什么是感受?我们每天都在体验着种种感受。
感受是一种内在的心理现象,或者说是一种主观的体验。
我们固然可以通过观察一个人的表情来推断他的感受。如果他满脸是汗、牙咧嘴,那么我们可以推断他正在感受疼痛。然而,这只是一种推断,而不是感受本身。只有在人体验到并内省观察时,才能观察到感受本身。感受是一种体验,因此只有在体验时才能被称为感受。
感受的基础是有所感,也就是先有感觉才能有感受。感觉是有感而觉,也就是说,当某个刺激触及了感官的时候,人才能够觉察到这个刺激物。例如,化学物质刺激到了舌头上的味觉细胞,然后我们尝到了味道,这也是感觉。感觉是感官接触某个对象所接收到的刺激信息。视听味触嗅带来的都能感受,是判断一个人是否活着的根本标准和重要标准之一。
人作为生命体,与那些无生命的事物存在两个重要的差别---能感和能动,即人能觉知和行动。如果这两个根本的东西无法兼得,比如几乎完全丧失了行动力的人但依然能感,那么他还是可以算作一个活人。比如,霍金全身瘫痪,仅有三根手指能动,但他还是活着的人,而且可能比很多身体健康的人活得更有深度。然而如果一个人失去了感觉和感受的能力,就不能称之为“活人”了。感觉是因感而觉,觉,就是知道了。感受是因感而有了受,即存在愉悦和不愉悦之分。在动这个方面,机器人的行动力很快就会让人类难以望其项背了,但如果机器人没有意识,它就不算是活着的。即使机器人可以采集光信号、声音信号等,还能加工信息,但只要它没有感受,它就不过是一台机器。
人会本能地追求快乐和幸福,逃避痛苦和不幸。说到底,人一生所做的事情无非就是在感受中选择,选择那些愉悦的感受,回避那些痛苦的感受。有的人一生都在赚钱,以为自己是为了赚钱而活,但是稍微一反思就会知道,从本质上来说赚钱不过是让人获得一种富有的感受,或是用钱换来一些其他的好感受而已。有的人非常高尚,一生为道义而活,其实也是因为他更喜欢正义感等高级的好感受。所谓的“善”,无非是给别人带来一些好的感受;所谓的“恶”,无非是给别人带来了痛苦和烦恼。
感受是人生的核心。弄懂人的各种感受,按理说是人最需要做的事情。不过在现实世界中,人们最花力气研究的不是感受,而是诸如如何赚钱、战斗等其他的东西。为什么会这样呢?这是因为,人们常会认为,让自己的感受好,靠的是一些外在的条件。条件具备了,就一定会有好的感受,条件不具备,就只能物痛苦留给自己了。因此,人一生经营,以求获得那些外在的条件。一人如此,很多人也如此;古代如此,当今也如此。人们都想获得快乐、幸福,与之相比,研究感受就显得不那么要紧了。如果一个人没有钱吃饭,那么他首先是要去挣钱,而不是研究美食的学问。这个例子的确情有可原,但对于我们绝大多数人来说,如果我们不懂得各种感受和这些感受的规律,那么即使我们具备条件,也未必就能获得好的感受,这不得不说有点可惜。因此,在现实生活中,亿万富翁活得很不开心的也不少,有美妻帅老公却还是感到不幸福的人也很常见。
对于心理咨询师来说熟悉和了解人类的各种感受是很重要的。也就是说,心理咨询师不仅要知道它们的名称,还要能感受到、知道产生这些感受的缘由,并能根据来访者外在的表现识别这些感受,以及知道如何转化这些感受。
有心理困扰的人,甚至是患有精神疾病的人,与平常人并无本质不同,只不过他们受困于某些负性的、不愉快的或者痛苦的感受之中,努力挣扎却又难以挣脱而已。例如,强迫症患者有一些在常人看来稀奇古怪的做法,如反复洗手、反复检查门锁。他们之所以这样做,只不过是因为他们的某些感受比常人更强一些罢了。例如,手碰了脏东西,人人都会产生不洁感;想到门万一没锁好,人人都会产生忐忑不安感。如果这些感受轻,人的行为就会比较正常;如果这些感受较为强烈,人会忍不住做一些事来缓解这些感受,而这些事在旁人看起来可能就会显得不那么常了。一旦懂得了这些感受,我们就能更理解这些特别的人。如果心理咨询师对各种感受都有过亲身体验,并能掌握相应的识,那么在理解这些心理受到困扰的来访者就会比较容易,虽然程度有别,但是能懂他们的感受,这本身对来访者来说就是一种慰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