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个在校大学生能够分享这样一个长达两小时多的成长感悟,这样的能力对大多数人来说(包括我)都是不具备的,这样的自信也是大多数人不具备的,一滴水可以折射出太阳的光辉,这也说明了新学道教育的成功之处——让每一个孩子自由绽放。
这个分享其实也可以看作是一个演讲,很平实,也很丰富,很有启发性,内容是一个学生人生的梳理。这个演讲是“深入思考,反思自己,认识自己”的一个演讲。
大多数人谈论的都是成功,而孙政昊(以下简称“孙”)同学谈论的是,如何面对失败,消除对失败的偏见,也消除对成功的过度期待。不是避免失败,而是首先要接受失败,失败了要分析,要知道是怎样失败的,这样失败就是财富,失败就变成了通向成功的一步又一步的踏脚石,才是成功之母。真正成功的人是经历了一次又一次的失败,但是没有放弃,在关键的时间点上取得了成功。
从孙的经历说起。
孙在初中时就思考的“学习是为了什么?人生是为了什么?”这个问题很有价值,读小学是为了读更好的初中,读初中是为了读更好的高中,读高中是为了读最好的大学,而读最好的大学,又是在想要进入哪一个世界500强的公司。这些什么时间才是个尽头?
为了这样的目的,拼命去挤、去追,付出那么多的时间和精力,意义到底在哪里?
我们在校学习的目的到底是为了什么?是为了考试,还是为了知识本身的乐趣?还是其它的什么?
也许对别人来说是很正常的事,但孙是一个“着急”的人,他在思索这样的问题。
从冒出这个念头的这一刻起,只要没有想出结果,这个问题就一直困惑和影响着他。
其实这个问题也是困惑绝大多数人的问题,绝大多数人无法给出答案,无法找到答案,因此也无法给孩子做引导。
还没有认清这些意义的时候,我们的学习是被迫的。
因为人的头脑是需要给自己一个意义的,无意义感通常会带给人挫败。
当然人的头脑,也善于放弃一些东西,忽略一些东西,思考不出来的东西就不再去想。
但学习和生存又是不得不进行的事情,所以学习和生活总是处于有意或无意的被迫的状态。
小时思考人生的意义,是有用的,更能让人去面对他的内心。而内心的东西是会让人安静的,与外界的喧嚣、浮躁,是相对的。
人到底想要的是什么?
因为没有找到意义,所以孙没有动力,厌学,作业不想做,但是不得不面对老师和家长压力。不能正确面对压力,开始找借口说头疼。在家休息自习,但是没有自制力。反反复复,演变成为长久不上课,学习受影响,跟不上,老师有怨言。老师让写检查,但检查写了还是完成不了作业。拖到最后,学也学不成,越来越逆反,越来越厌烦。老师和家长不停地逼着上课,逼着写作业。
从这里我们要反思,我们不能把孩子教成这样。我们就要丰富我们的教学手段,以游戏为载体,精心备好每一堂课,让学生感觉到知识的魅力(其实是人的头脑喜欢有魅力的东西)。正如学思达张辉诚所讲,我们有没有栽培我们的孩子?我们要以栽培孩子,作为自己工作的目标。栽培的内容之一,就是培养孩子的自制力。但更重要的,是要帮助学生找到学习和人生的意义——那就是让自己的生活和他人的生活真正的美好和喜悦。
为什么是帮助,而不是灌输?因为人的学习是需要体验和感悟的。
我们目前做得也不好,因为我们也是凡人,我们也有能力的局限,但是朝这个方向去努力,就会越做越好,越做越完善。
继续孙的经历,家长对孩子掉脸,天天时时数落孩子。最终孩子承受不了这一切,决定退学。其实退学没有后备计划,一是为了摆脱讨厌的学校,二是为了自己掌握自己的生活。但退学过后的生活也并没有轻松的感觉。在家一个人并没有生活规律,没有人来管你,没有人来束缚你,会感到彻底的无助。
于是去结交社会上的三教九流,无业游民,摆摊者、或者是在美甲店、理发店、饭店的人,或进过监狱的人,都是夹缝和底层生活的人。但即使是这样的人,如果你不带任何偏见的去看他们,你也能够和他们友好相处,走进他们的生活。
从他们那里,他也学到了两点,第一,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第二,要生活下去,必须要有手艺。而要有手艺,就必须不断的学习,即使不在学校了,也要照样学习。孙在地摊上做画师,靠的还是小的时候学到的画画的东西。后来到西餐厅去打工,他现在体会到,餐厅的师傅骂你是一种及时反馈,是对你好,是为了让你少走弯路,快速成长。
他也从社会底层和夹缝中生存的人身上都看到生命中向上的动力,这些人没有被偏见歧视而打倒,虽然他们做事的方法事倍功半,但他们没有好逸恶劳、没有好吃懒做,仍然是在努力向上,在思考着如何生活得更好。
孙的妈妈为了孩子的未来考虑,让孙到了赏识教育开创人周弘那里,周弘推荐孙到了新学道。
孙在新学道学习英语时,因为辍过学,中间少了一个学年,所以是跳台阶学习,遇到很大的困难。
为了听懂一个单词、一句话人都要听废了,感觉听得头发都要掉了。但是当时就没想那么多,就是坚持听。即使是失败的脚印也要踏下去,坚持三比原则,不断地去做。这个学习的过程就是一个锤炼的过程。
孙参加过助学慈善活动,从这个活动中体会到,做慈善不是去帮助别人,而是在帮助自己。有些人的人生悲剧,你是无法拯救的。有些人你能一时给予他物质上的帮助,但却无法帮助他一世。做慈善是通过别人看见自己(其实,在社会中做事都是这样)。做慈善最终是用心去帮助别人,而不仅仅是衣物和钱。
这世间有很多人你帮不了,你不是别人的救世主,你是自己的救世主。你先要把自己过好,然后用爱与责任与他们连接,他们要的是人性的关怀。那些直指人心、人性的东西,才是带一个人走出困境的方法。这个原则不仅适用于慈善,也用于父母与孩子,老师与孩子,特别是对待那些总是经历失败的孩子。你给他们希望,才能带他们走出困境。
孙在大学中挂掉了第一科,得到了这样的启示:许多失败在当时看起来是很大的事情,在事后,却根本是不值一提的小事。再经历这样类似的事情,你会觉得不是什么大事儿。
孙谈到自己在学习中遇到的两点,一、关于拖延的思考,二、无法集中注意力、无法安静独处、无法深入思考。
关于拖延,我的认为是,人的本能是趋乐避苦的。
享乐和学习相比,学习短期可能是痛苦的,但长期是重要的,但本能会逃避当下的痛苦,去享受当下的快乐,所以我们会把学习上的事情——你认为在当下是痛苦的事情拖延着不做。
但真正具有智慧的人懂得因果,懂得什么是真正的快乐,他不会贪着眼下的享乐,他会用智慧的心眼去观察你想逃避的东西和你想享受的东西,去完成真正有意义的事情。
关于利用好你的碎片时间,它的前提是你需要有强烈的愿心,那就是我要在这一刻排除干扰、抵制诱惑,专注地去完成这一件事。无论做什么事,愿心都是前提。愿心越强,动力越足。
21岁的大二学生孙遇到了19岁的天才数学教授,之前还骄傲自满,但和这个天才一比,就得到了如下启发:
人外有人,天外有天,当你得意自满的时候,去和优秀的人相比,才会看到差距,它会让你清醒。但有些差距本身是无法逾越的鸿沟,会让人望尘莫及到失落,所以又存在一个如何正确看待差距的问题,在这个时候你要考虑的是“我是谁?”当你在和优秀的人比较过后,又达到不去和别人比较的境界时,才能深入的思考,认清楚自己的现状,才能够比较坚定的活出自己。
一杯浑浊的水,你越搅拌它越浑浊;只有不搅拌了,静置在那里,它才可能变得澄清。
所以在乱的时候,独处就非常的宝贵,不要害怕独处,不要把独处的时间,随意打发掉。
很多时候的失败,源自于你不能面对自己的独处,实际上当你独处的时候,如果你能够深入的去思考,那是一个非常良好的发现自己的时机。发现自己,才谈得上帮助到自己。帮助到自己,才谈得上真正帮助到他人。
在混乱的时刻,关键是活在当下。遇到一个问题,解决一个问题。
而不是逃避问题,就如学习的意义和人生的意义这样的问题。有些问题,一时你找不到答案,但不能放弃,你需要带着问题继续前行。
有的时候,你只有继续学习,才能找到答案;幸运的时候,你会遇到正直而有德行,能教导正道之好人;但这一切都离不开自身的努力。
亲子关系,师生关系,人与人的关系中的两个人就像在拉着同一条绳子,当你抓住这头拼命的拽,另外一头是松的时候,你肯定赢,但两头都是紧的时候,绳子肯定会断。我们除了要做拉紧的人,还要学会做放松的人,而理解包容别人,就是在放松。
心怀感恩,家人、父母、朋友、同学、社会、时代……
孙对于学习的意义的答案是“求知是去除偏见的过程”
我的答案是:学习是为了获得正见,人生是为了帮助自己和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