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运营打杂到运营大拿,只是时间问题而已。
很多朋友问我,什么是运营?
我反问:你的产品是什么?你的原点用户是谁?
换句话讲:运营是一个系统,是一个体系,不能一句话就完全概括。但,运营的底层中有两个不变的要素。1、产品。2、用户。
因此,我之前在做运营管理时,基本的思维模型依据是:品类思维、定位理论、聚焦原则;
举例:运营、策划及产品经理问我这个功能要不要上?这个活动要不要上?这个合作是否可以合作?我的回答通常基于一点:是否基于产品的定位所做的动作或创新?
方法论操作基于埃隆·马斯克的:大目标、从头算、10倍好。
推广策略:BD公关先行、渠道跟进、广告后期发力的步骤(当然,随产品与手头资源而适当调整)
运营必须是节奏的,节奏要跟着产品走,一个产品像一个孩子一样,需要长大的过程,做运营的人就像父母一样,依据不同的阶段给予不同教育方式,直至把它培养成一个明星。
孩子会经历:婴儿期-幼儿期-成长期。
不同时期的教育方式是完全不同的?婴儿期你给她报很多的学习班嚒?当然不会。
【致命的错误】:
KPI,是现代管理的公认有效工具,之所以说“有效”,是因为这能让团队注意力最大化的不会发生偏移,甚至行为保持一致。但,我也见过很多的KPI要么太人情化,变得毫无意义;要么太死板,严重阻碍了创业团队创新度与创造力;因此,拿捏就变得很难,我建议在对运营岗位的KPI设计上,一定要依据产品的阶段制定相应的考核内容,至少在目标设定上应该符合SMART原则。
以下,我推荐产品运营管理者的三个工具:
1、PPT。每周/每月对运营目标数据达成情况进行汇总分析,总结问题,提出实现路径。
2、脑图。思维导图,我相信100%的产品都应该会做,对一个问题进行拆解分析、必要的头脑风暴、展开性思维。
3、甘特图。通常运营的大型活动、产品的版本迭代时,甘特图必是项目自检推动的最佳工具。当然也Scrum管理也是常有的项目工具,很好使,策略性问题这里不做一一的展开描述。
接下来摘一个话题来解析:原点用户。
用户就是使用你产品的人。
你的产品刚出来一定不适用于所有人,往往想取悦所有人的产品几乎没有,留意,我说的是刚刚研发上线的产品。
所以,第一个用户是谁就变得至关重要了。
再换句话讲:他决定了你的原点人群是谁?产品上线后,首先影响哪个人群,这对新产品、新品类的启动至关重要。然而对于不同的产品品类,原点人群的选择并不相同。
原点人群,有可能是高势能人群,他们可能是某一品类的专家或者重度消费群,也就是通常大家所说的“意见领袖”,一旦得到这些高势能人群的认可和使用,将对其他消费群体产生影响和示范作用,这种情况通常适合专业性较强或者高档消费品类。原点人群也可能是新产品最容易切入的人群,譬如:大姨妈、汽车之家等;
当然,用户类型也可以分为两种:传统或者非传统。
【大部分用户】属于传统群体,为了应对各种各样的消费风险,他们购买“传统”的产品,使用他人推荐的产品,去购买其他人在买的产品。
【而另一部分】消费者则是非传统的,他们不仅愿意甚至渴望尝试新东西。新产品推出的初期,少数的非传统人群开始尝试使用,甚至购买产品,而传统人群则处于观望状态。
【运营者的状态】:
你会听过牛逼的产品经理,微信的张小龙啊、360的周鸿祎啊、苹果的乔爷啊,只是你听过有什么特别牛逼的运营大牛们?
我想,一定没有!
原因是什么呢?很显然,我前面交代过了,运营是一个系统、是体系,因此,运营者的方向必须向COO的位置或是CEO的位置去努力,运营不不是打杂的,运营不是一个运营部门,这一点认识很重要!运营不是万能的,你要知道毕竟好产品才好运营,当然,最理想的状态下是好产品有一对翅膀,会自我飞翔。
【运营者的书单】:
《定位》系列书、《品牌的起源》《品类战略》《进化心理学》《乔布斯传》《美学》相关等;
后记:没有润色,直截了当,这是个性所致。感谢阅读,希望带来思考与帮助。欢迎转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