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是感恩节。
虽然是西方传统节日,但是已经被我们这些现代人赋予了中国文化的内涵。
在语文课本中,也有很多知恩图报的故事、素材。这里,以两篇流传千古的经典作品为例,重温古人一片赤诚的感恩之心。
一、乌鸟私情,愿乞终养——李密《陈情表》
“读诸葛亮《出师表》不流泪不忠,读李密《陈情表》不流泪者不孝。”这是后人对《陈情表》的高度评价。诚然,“出师一表真名世”,知道《出师表》的人显然多过知道《陈情表》的人,甚至现在的学生可能更了解《陈情令》。
李密出生6个月,父亲去世;4岁的时候,母亲按照舅舅的意愿不得不改嫁。于是,抚养李密长大成人的重担落在了祖母刘氏身上。在李密44岁那一年,晋武帝征召他出来做官。为了给祖母养老送终,李密毅然决然放弃了做官的机会,并且给当朝皇帝写了这封《陈情表》,以表示自己对祖母的孝心和对皇帝的忠心。
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茕茕孑立,形影相吊。而刘夙婴疾病,常在床蓐,臣侍汤药,未曾废离。
冷落的庭院之中,只有李密一丝不苟地照顾自己的祖母。
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母、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祖母身体状况不容乐观,当此之际,李密更加不敢离开片刻,甚至连皇帝的旨意也不得不违背。而作为一个西蜀旧臣,不听征召很有可能被视为反叛的信号。在为祖母尽孝的重要关头,李密根本顾不得其他,只能写下自己的一片忠孝之心,以期君主明察。
二、竭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诸葛亮《出师表》
《三国志》记载,章武三年(223年)春天,伐吴失败的刘备日渐病重,在成都召见诸葛亮托付后事:"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诸葛亮涕泣曰:"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刘备又对刘禅说:"汝与丞相从事,事之如父。"这一段故事,在《三国演义》中被改写成经典的白帝城托孤。
3年之后,诸葛亮按照刘备的遗志,挥师北上,北伐曹魏。临行之前,诸葛亮写下了《出师表》,既有对先主的深切缅怀,又有对刘禅的谆谆告诫。这一次北伐的9年之后,诸葛亮也以身殉国,报答刘备的知遇之恩,病逝于五丈原的漠漠秋风之中。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从草庐中晴耕雨读的少年郎,成长为治乱安世的诸葛丞相。终其一生,诸葛亮都不能忘却刘备的知遇之恩。他也在用自己的生命,践行着知恩图报的真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