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看过一句话,感觉很有意思,就一直记在心底,大致是:“小孩子才做选择题,成年人当然是全都要。”当时只觉得这句话诙谐幽默,但是放在心底就久了,却回味出了一丝苦涩。
很多成年人之所以能全都要,绝大多数的场景可能手边只有那一个,已经别无他选。
为了生活、为了生存、为了所谓的面子,只能硬着头皮把能抓到手的抓住,而那个能抓住的真的有小孩子手里的棒棒糖甜吗?
我想不见得,我在抖音上已经看到了很多“难道我就这样过我的一生吗?”
差不多的家庭成长、上差不多的学、干着差不多的工作、过着差不多的生活,还总自我安慰“比上不足比下有余”,殊不知自己也是很多人寻求慰藉的对象。
当我们真的老去的那一天,回想自己的一生,难道就只剩哀叹了嘛?
这样的疑问相比一定萦绕在太多人的脑海中,因此所谓的人生成功学的书籍也好、课程也好,线上、线下漫天飞,但那终究是理论,到底要怎么做还是取决我们自己的选择。
要知道我们当下流下的泪都是我们当初选择时脑子进的水,如果想让自己少流泪,我们一定要在源头上少注水。
这也就要求我们必须有筛选思维,因为很多时候什么都要就等于什么都不要。
真正的选择题一定是具有唯一性、排他性、不可逆性的。
孙子兵法讲:胜者先胜,而后求战。
人生最大的遗憾是:不是你不行,而是你本可以。
所以我们要做胜者,一定要学会做选择,抢占先机的人,才能所向披靡。
全都要的做法其实才是孩子心性,因为凡是选择必有放弃,任何选择都要付出成本,这正本不仅是时间、精力、金钱,最关键的成本就是机会成本。
很多时候会在这个时候犹豫不决,甚至有的人根本就不做选择,放任自流,那你终将是什么都得不到的那一个。
我们只有凡事提高标准的去选择,才能给自己更多的机会,因为为了踮起脚尖够到的目标才能激发我们自身更多的未知潜能,那才是我们日后坐在养老院里吹牛的资本。
我记得上学的时候,我的教育心理学的老师给我讲过一个她家孩子的一个事情,就是她有一个规定,每次带孩子外出,她都可以在超市选一瓶饮料,且只能选一瓶,有一次孩子发现了一款新出的柠檬汁,就想放弃自己一直喜欢的可乐,她当时告诉孩子那个新出的饮料很酸,你考虑一下你能不能接受,孩子思考再三,还是决定尝试新鲜事物,但结果是孩子喝了一口就喝不下去了,然后就想跟她妈再要一瓶可乐,她当即就拒绝了,后来走在街上,孩子很渴,就哭着求她买瓶可乐,可是也被她拒绝了,后来在路上遇见了老师的同事,同事就想给孩子买,但也被老师拒绝了,后来回家后老师借此事给孩子上了人生的一课,就叫人生的选择题,她告诉孩子选择了就是选择了。
当时的我也是半知半解,后来长大了我才知道,成年人的选择题何尝不是这样,选择了就是选择了,没有后悔的余地,就算愿意付出代价,可能也没有转还的余地。
因此我们在做任何选择的时候都要清醒的思考,筛选,将最坏的结果控制在自己可以接受的范围内,要认真、不要怕麻烦,别说自己没得选,在理性思考后,你一定会找到自己最优的选择。同时一定要记住i+1的法则,一定要提高一丢丢标准,因为这是我们跑赢人生的先决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