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8月22日,高新金小全体教师110人正式上班的第一天。为了迎接这一天,前期学校对整个教师研修过程进行了周密的思考与讨论,最终确定了指向“学习中心”的主题式研修,让全体老师卷入其中,每一个都能在课堂上认真倾听,结合自己的学习所获,投入到具体的实践中,由此感受理论学习与实践操作二者之间的紧密联系,理论指导实践,实践反过来驱动理论的再学习。
结合今天上午现场分组制定“生动课堂”的评价标准分享,以及下午备课的展示与分享,我感悟颇深,三点感动如下:
第一,指向“学习中心”的教师研修受到老师们的欢迎。
上学期结束时,郑校长就提到,我们关于“学习中心课堂”的课题研究,可以逐步来思考指向“学习中心”的教师校本研修,当时我眼前一亮,这不正符合我校年轻教师多,促进青年都是快速成长的绝佳培养路径吗?今天来看,效果真不错。准确的说,前期全员卷入、现场抽签展示,也是一种极好的让所有人被看见,促进所有人用心卷入的方式之一,这样的效果必然是参与准备时认真对待,分享展示时认真倾听。
从现场的反馈来看,我观察到这样几个细节,一个是在分组准备阶段,年轻老师的眼神特别专注,他们一边听,一边在想,稍后我该怎么说,我理解消化了没有。有个小组内容准备的差不多时,老教师提议,让两位组内年轻老师分别说一遍,起初有位老师有点胆怯,于是建议有过一年教龄的飞飞示范说,飞飞起了一个头,另一位新进女老师主动接下后面的内容,绘声绘色的讲起来。遇到困难时,大家又一起讨论当时这样设计的用意。就这样每个人都在思考自己可能是那个被抽签上台发言的人,故每个人都开始抽时间在备课纸上书写自己的思路。还有一个是上台分享阶段,每位老师都自信流利地表达着自己的思考,他们的思考力、表达力都在此项活动中得到了锻炼。当然,还有组内分享时,一位资深的组长跟我讲,这样的培训真实用,有个老师上台讲时,发现了新的问题,下来后,小组立即展开讨论,大家一起齐心协力解决这个问题,她感到很开心。
今天的研修,任务很重,很扎实,且正值假期返校第一天,但是没有一个老师有情绪,每一个参与的老师都在组长的带领下深入展开讨论,着实令人开心。
第二,老师敢说真话、听得进真话的教研文化正在形成。
今天下午的研讨,郑校长为我们现场抽取了4位幸运老师上台点评,面对老师们抽签上台点评,我在聆听的过程中,及时将话筒传过去,何礼老师、李佳主席现场互动,针对学习目标与评估要点展开了碰撞,抓住这个契机,我把话筒递给了龚主任。龚主任结合自己的学习理解,现场抓住要点分享了自己的思考,真正让学、评、教一致性的思考走向深处。
后面,数学组马老师对英语组的教学设计提出自己的思考,大家就“学习中心”这个话题展开热烈的讨论,商老师代表英语组发表了自己的见解。我认为,不管是教师的教,还是学生的学,哪个放在备课栏的最前面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在老师们心中,学生学习需要什么,学生怎么学放在首位就是对理念最好的践行。
培训中互动的场面,与课堂上生生质疑互动的场面完全一致,老师们愿意说,敢说,不就是营造有安全感的学习氛围最重要的吗?这恰好说明了“学习中心”下的教师学习在真实发生。
第三,亲身实践中遇到的真实问题是最好的研究课题。
今天参与讨论的过程中,我们就如何撰写好的学习目标,如何确定评估任务,如何撰写学生活动、教师活动这个也感觉有些困难,于是,现场查阅资料,寻找学习的依据,对照实际找理论依据,对照理论依据思考书写方法。我发现,只有自己亲自去实践,才能感受到教育教学实践中真实存在的问题,只有遇到问题,解决问题,才能驱动我们不断在研究中收获成长!问题即课题,在与同伴共同参与实践中我有了真实的体验与感触。
回顾一天的培训,前期的准备很重要,环境场地的安排,流程的设计,所有人员的系统录入,发言材料的书写与准备,主持词的撰写、与各学科所有教研组长沟通相关要求资料准备等,在部门仅三人的情况下,此次显得相对轻松,这或许就是流程化带来的便捷吧!准备充分,带来的是课堂的高效,我认为这次的分组研讨,应该是为后期教研组活动打了一个样板,希望未来的教研可以在此形式上更加深入有效。
如果说要改进,可能在以下两个方面可以做的更好:一是考虑天气炎热的因素还不够,没有提前将冰块的事情处理好,导致100多人走进会场时,热气腾腾;二是关于备课,虽为全体老师印制了纸质版,但一并应将电子模板发到全体教师群,这样语文组的格式体验效果才会更好;三是上午的展示环节,没有投影导致听的效果弱化,若是改为大卡纸贴在黑板上,直观呈现效果可能会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