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1.14
和自己谈判,远离电子产品
旗舰大厦经管区 沈阳梦想
我们所读的《谈判力》,从表面上看,给人的印象是谈判内容,谈判策略,谈判技巧,谈判效果等等,好像只能在谈判桌上有用,而实际上,不仅仅运用到谈判桌上,而且能应用到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
我没有参与过大的谈判,但我观察过小的事件。这个小的事件与你我有关,那我就试着叙述一下,错误之处望各位批评指正。
书友们记不记得:2010年,苹果公司的第一台iPad上市,在发布会上,斯蒂芬·乔布斯这样描述他的新产品:“iPad拥有你不曾拥有过的最佳浏览体验。”
书友们知道,在当年呐,ipad在全球可是大卖呀。是不是书友们有的也买过?
几个月后,一位《纽约时报》的记者采访了乔布斯,当被问道“您的孩子肯定很喜欢 iPad 吧”这个问题时,书友们猜猜他怎么回答的?乔布斯却意外地回答道:
“他们还没用过 iPad 呢。我们限制孩子在家里使用电子产品。”
我仔细地又回想一下:不仅仅是乔布斯,在美国硅谷,很多科技公司的首席执行官几乎都谈到过类似的话题。他们严格限制子女们玩电子设备的时间,常常禁止他们在放学后玩任何电子设备,就算在周末,让他们玩电子设备的时间也非常短。超出我们国人的想象了吧?
写到这儿,记起了无人飞行器公司3D Robotics的首席执行官克里斯·安德森说过:“我自己亲身经历过对电子产品痴迷的这个过程,我不想让孩子们在他们的童年走弯路。”
当我知道这个事实的时候,也已经效仿他们,在不该使用的时候,远离电子产品了。收益还是相当大的。
而还有相当一部分人又是怎样做的呢?在部分人沉迷于ipad、手机、电脑,并且孩子们有意无意地也沉迷其中时候,这些科技界大佬们却在限制自己的孩子使用这些东西,因为他们深知电子产品的好,也明确地知道它们所带来的坏。
我见过太多家长, 为了在带孩子这件事情上能省点力气,常常随意丢给孩子一个手机或者平板电脑,让他们跟一款游戏或某部动画片度过一下午,为此患上手机依赖症和眼部问题的孩子不在少数。
事实是不是这样的呢?据报道:(哪年报道的我有点记不住了)“西安一名两岁孩子的母亲,发现孩子看东西时总不停眨眼,晚上连睁眼都变得很困难。带孩子到医院检查,原来孩子因玩电子游戏过多患上了干眼症。”
还有一则报道说,“3岁的童童,对爸爸新买的平板电脑爱不释手,猛玩游戏。因为父母忙着上班,无法盯着孩子使用平板的时间,结果半年后,童童双眼已经看不清楚电视画面。检查后发现孩子近视已550度。诊断结果显示:孩子视网膜变薄、退化、变性,容易发生“视网膜裂孔”,甚至失明。”
书友们如不信的话,上网搜索“两岁孩子喜欢看手机怎么办”的问题,相信会蹦出来一大堆相似的提问,如今沉迷于电子产品的孩子,已经呈现出越来越低龄的现象。
想象一下,若干年后,当孩子长大成人,回忆起自己的童年时光,或许唯一印象深刻的,就是抱着手机度过的一个又一个下午。
这实在不是一个快乐的童年。
没有童年的孩子,是电子产品害的。现如今的我们,也产生了焦虑。“焦虑”已经成为了一个热门词汇。
各种关于“危机”的文章三天两头在朋友圈刷屏,好像谁要是没点焦虑烦心的事情,真会怀疑自己是否没心没肺。
在物质生活已经大幅度提升的当下,现代人为何如此不开心?
要让我找原因的话,我认为与我们的手机脱不了关系。
书友们,有过这样的时候吗?渐渐地,越来越干涩的眼睛和越发僵硬的身体不停地发出抗议。游戏、电视剧和各种娱乐八卦占用了思考的时间,大脑也开始变得迟钝起来,注意力不中,做事情无法专注。
最糟糕的是,心情还很坏。
我调查过不少人,每年年初,有相当一部分,信誓旦旦立下了几个目标,却因为整日沉迷于手机的世界不可自拔,导致没有任何一个目标有起色;看到朋友圈里有人在健身,有人在学习,嘴上说着“有什么好晒的”,心里却不自觉升腾起一股焦虑。
(估计爱学习的书友们,不一定有这种情况,如果没有,那就恭喜书友们了。)
生活圈子越来越窄,在微信上聊得很开心的朋友们,却一个都不想约出来;
睡前总是带着悔意,告诉自己明天一定要做出改变,可是第二天照旧抱着手机玩到睡前。
长此以往,一方面觉得自己丧、颓废、孤独,看每篇很丧的文章都觉得说的是自己,好象鲁迅先生写的阿Q似的,对号入座;另一方面又不肯放弃手机带来的欢愉,仍然让自己深陷其中不可自拔。
如此一来,生活仿佛陷入了恶性循环,因为玩手机变得不开心,因为不开心,所以要玩手机。
谁都知道总玩手机有各种各样的坏处,却总是控制不住自己。离开手机一会儿,好像心里缺点什么似的。
有时候明明很累很困,却放不下手机,麻木地点击着屏幕,打开一个又一个app,就连自己都不明白为什么要这样做。
第二天我正常使用手机时,看到书友们工作到深夜,还不忘分享到群里,甚是羡慕书友们充沛的精力,也深感到工作的辛苦。
我调查过一些人,他们说有时候宁愿漫无目地玩一晚上手机,也不想看5分钟的书。
(这和我们的书友相比,他们就差的太远了。我们的书友,有计划地阅读,除我以外,哪位不是腹有诗书气自华?)
我就分析为什么会这样?
思来想去,我总结三方面原因:一方面,手机上各类消息的推送以及新鲜事物的刺激,会使得人们产生“我正在做事情”、“我增长了见识”等错觉,由此形成对手机、对互联网越来越严重的依赖;
另一方面,错失恐惧症。总是担心和焦虑错过一点事情,隔几分钟就忍不住查看手机,点进微信看有没人有找,刷新朋友圈看别人又发了什么状态……
最后一点,没有提示。正是由于手机缺乏“停止提示”,才导致部分人陷入根本停不下来的状态。一本书有终结篇章,(我们已读好几本书,时间长短虽不一,总有终结时《谈判力》也结束了。)一份报纸有结束段落,电视里播放的连续剧每天有固定的播放集数……这些带有“停止提示”的事物强迫人们必须停下来,回到真实的世界中。
但手机却是无止尽的,它拥有源源不断的信息:社交、综艺、新闻、购物……如果部分人不主动停止,便能够一直无休无止地刷下去,直到让人精疲力竭,情绪抑郁。
不难发现,部分人花了太多时间,并不能花在真正开心的事情上面,书友们想想这是不是很糟糕?
多年以后,当回首往事时,所谓的八卦、花边新闻等等,也像鲁迅先生所说,“都不留什么痕迹”了。推测一下,几十年前,发现让人印象深刻的事情的确寥寥无几。
我想,如果一个成年人在对待手机这件事情上是失控的,那么很有可能,整个人生都是失控的。(预判的很可能有误,不必当真)
我们读过了《谈判力》以后,实际例子找一个,和自己的手机谈判一次,能谈成功吗?更进一层的,和自己谈判,能战胜自己吗?
试着不要带手机上餐桌,不要带手机上床,工作之外,把手机远远地抛在脑后。一开始或许会有些痛苦,但要想做出改变,就必须抱着克服毒品一样的心情,克服对手机的依赖。
我想书友们能做到,除了工作以外,还有一本“与智者对话”的书在等待我们呢。在书里尽享不读书人不理解的喜悦与思索。
强迫自己停下来,真真切切地活在当下,感受当下。专心于食物的味道,认真倾听家人的说话。和身边的人建立真正的连接,不难发现:会有更多的时间提升自己,会变得更加自信,奔着目标不停前行。
我们学过了《谈判力》,应对对方轻车熟路,和自己谈判,远离电子产品,相信也会战胜自己。
战胜自己,人生会更好。书友们,你认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