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边塞诗15

唐代是我国历史上的黄金时代,国家版图非常大,与外族政治经济交往很多,边境塞上时有战争发生,战争基本有两种类型,一种是保疆卫土的正义战争,另外一种是炫耀武力拓疆开土的非正义战争。唐代会产生这么多边塞诗与国家背景及边境上的连年征战有关,也与唐代的许多诗人都到边关也有关。

边塞军旅生活的诗很多,王维曾经写过《使至塞上》,李太白也写过《塞下曲》,但是唐代边塞诗写得最好,最有代表性的应该是王昌龄及高适和岑参。

王昌龄擅长写七言绝句,被誉为七言绝句的诗天子,有“七绝圣手”之美誉。他把感情与景物结合,通过情景交融,情景相生,由物及心,由心及物的感化过程,在诗中传达出一种直接兴发感动的力量,《从军行》和《出塞》是他最著名的两组边塞制作。“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离别情。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烽火城西百尺楼,黄昏独坐海风秋,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从情感上说,这些诗表现了边关战士们对家乡亲人的无限眷恋之情,而这种感情与边塞的景色和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从而产生一种震撼人心的力量。

高适是一个既有政治理想,又有才干的人,他的代表作是《燕歌行》,高适一直关心国家民族的危亡。安史之乱,潼关失守后,玄宗从长安逃到四川高,他特意赶来向玄宗提出忠告,劝诫当时的人都认为高适能够“负气直言”。

岑参与高适及王昌龄都是同一时代的人,他20岁左右到长安,求取功名,奔波十余年,没有结果,到边塞军中,在轮台住过很长时间,对塞外景象及军旅生活很有体会,他的代表作是《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他的诗作语言新奇取胜,更适合于在诵读中去欣赏。

高适的诗好处在于以“气骨”取胜,“气”是一种精神的力量和作用,这与做人的关系很密切,是通过语言的声音和口吻来传达,“骨”品诗歌章法与结构,高适和岑参的诗在其章法结构和语气叙述的声调口吻中,能给你一种精神上的鼓舞和感染。王昌龄则是以“情韵”取胜,“情”是他那既悲且壮的怀乡、怀人之情,“韵”是言虽尽而意不绝的绵长余味。

读完叶嘉莹先生第15课唐代边塞诗,对唐代边塞诗产生的背景以及代表人物作品及写作特点有了一定的了解。梳理文本的思路,对唐代边塞诗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禁止转载,如需转载请通过简信或评论联系作者。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