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湖与伞,在冥冥之中就有着千丝万缕的渊源。小时候对杭州的印象,是从传说《白蛇传》开始的,烟花三月的西湖飘着点点细雨,篷船借伞成就了一段凄美的爱情。由此,伞也就成为了西湖的一个特殊符号,与杭州这个城市息息相关。
西湖绸伞曾作为国礼赠予多个国家的领导人,是杭产的“奢侈品”。在那时,西湖绸伞尽管价格不菲,但凡是有人去杭州游玩,总要千方百计托人买一柄西湖绸伞用来珍藏。而今,在杭州大大小小的旅游景点,再也不见正宗的西湖绸伞,这不禁让人唏嘘起来。
当我们翻阅资料的时候,才发现《白蛇传》中篷船借的伞,并非此伞。我们所熟知的西湖绸伞面世于1932年,据传由都锦生、竹振斐等人首创。跟张小泉剪刀、王星记扇子这些传统手工艺比起来,她相当“年轻”。
西湖绸伞有多美?那些精巧的制作技法以及绵长的故事,在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西湖绸伞传承人宋志明的手上和心中。当我们来到他的教室时,他正细心地教导着两个徒弟,上架、糊边、穿花线,每一个步骤都需要时间的积淀。
老宋是土生土长的杭州人。1977年,初中毕业的他听从父母安排进入了杭州工艺美术研究所,当时研究所“研究”的内容有木雕、石雕、竹编等,宋志明最终挑选了西湖绸伞——因为看起来漂亮。
就这样,宋志明开始跟随制伞大师竹振斐学做绸伞,当时只有他一个男徒弟。
西湖绸伞从一根竹子到一把伞,有大大小小五十多道工序,完全手工制作需要10-15天时间。以竹作骨,以绸张面,西湖绸伞对伞架和伞面都有着极高的要求。
“西湖绸伞伞架用的是三年以上的淡竹,三年以上的竹子不容易弯曲,直径在4—5公分之间,我们握在手里手感最是舒服。另外,淡竹竹节的间隔距离也比较长,取竹筒的时候上短下长,竹节就是伞撑开的支撑位。”
每年霜降之后,宋志明就会跟着师傅去山中选竹,因为此时竹子的害虫最少。在跟着师傅翻山越岭的过程中,宋志明学习到了不少的知识。
西湖绸伞以其小巧精致和色彩艳丽的特点,在众多的伞中脱颖而出,深受人们的喜爱,经常供不应求。“加班加点最疯狂的时候做到通宵也有,有些工序做完以后,需要放置一段时间才能继续,工人们只能趁着这个时间去休息。”
然而,随着西湖绸伞的成本增加,加之外来仿制伞的冲击,伞的需求量渐渐远不如前,伞厂和研究所都进行了改制,最长的时候一年都没有单子,绸伞工人纷纷转行。这时,宋志明做起了工艺品经营,用以维持绸伞的传承和发展。
他拿起一柄绸伞的半成品,无不惋惜的说道,“这柄伞可惜了,做的时候他们没算好大小,就这样废了,伞面还是绣花的呢,可惜了。”看他摩挲着手中收拢的绸伞,我们突然明白了,绸伞已经和宋志明的生命融为一体,这种感情,并不是能够用言语表达出来的。
2008年,西湖绸伞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后,研究和保护渐有起色。通过不断的研究和创新,宋志明开发的新产品屡屡获奖,其中不乏博物馆定制的产品。他开发的蓝印花布做伞面的绸伞,蓝印花布经过特殊的防水处理,防雨防晒,特别适合夏天使用,一经推出就获得了不少的订单。
也许,西湖之花曾经绽放的无比寂寞,所幸,还是有宋志明这样的匠人一直在坚持和守护。我们相信,“西湖之花”会重新迎来它盛开的那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