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原创首发,文责自负。
周岭老师在《认知觉醒》一书中有一个章节是讲“你的坏情绪,源于视角单一”,以不同角度拍的摩托车照片为例,用相机的概念来理解多视角,不仅是角度,还有相机本身的差别(认知偏差)。
为此举例有些人成年后会和自己的父母、爱人常常因为对同一件事存在分歧而发生矛盾,如果我们知道出现这种情况 仅仅是因为他们的“相机”和自己不同,就很容易明白他们其实并非存心与我们做对,甚至他们已经尽了自己最大的努力。
接下来的故事仿佛就是这部分内容的印证。
这段时间我有一个关于职业发展方向的问题,就是该不该在心理学方面投注更多的时间、精力、金钱,老陈说想做好一件事情,需要更多地去思考这件事情相关的十个问题。
而思考是一件费脑费神的事情,何况还要想着方方面面。出于趋易避难的本能,我催眠自己最近太忙了,忙到没有时间思考,但这件事作为一个待办事项很是占用我的大脑CPU内存。
所以矛盾中,我也给三个人说过这个问题,分别是发小老梁、妹妹燕子和璐璐,和我预想的一样,她们不会反对,顶多表示一下对未来不确定性的担心,而我在这个过程中其实不是征询意见,其实更是在梳理思路。
而今天这十个问题被迫提前面对,提问者是我大哥。
如果说无论家庭还是职场,让我发怵的人不多,大哥算一个,并且是我成年以后在整个大家庭中唯一的一个(青少年期是二哥,最怵他给我辅导作业)。
他倒不是吵我,但会毫不留情的否定我各种在他看来不切实际的想法。我不喜欢被否定,便不会跟他聊我明知道他会不支持我或者可能不支持我的事情。
我可还记得我中学毕业在家闲的无聊想自学个法律,他说我反应慢性子软,感情又太丰富,不适合做律师。他说如果你做了律师你有勇气面对犯罪分子吗?或者与对方律师当堂对峙你有勇气维护己方观点吗?
我对不上,放弃了。
前些年考教资和心理咨询师倒没怎么打击我,我总结那是因为彼时我工作稳定,经济宽裕,作为玩票性质,还行。
后来考消防工程师想挂靠挣钱,大哥就说我有风险胡折腾,我不听,折腾了三年没考过,发现不从业专业性太强的东西确实也不合适,所以我承认了他是对的,但也仅此而已。
接着就是考社工师,大哥就给我灵魂三问:
考它有什么用?
我要从业吗?
从这个岗位到那个岗位都是打工,打一辈子工吗?
最后灵魂一击:有这个时间和精力想想现实的不好吗?三个孩子逐渐长大,花费才刚刚开始,还有一套房要还款,年龄却越来越大,仅靠工资够干嘛?你不能把生活压力都压在你老公头上呀?
我不服,但却拿不出清晰有力的证据反击,面对他一个又一个的问题越想反驳自证越不知道怎么说,失去了侃侃而谈的能力,只好听他说教。
只叹天道有轮回,苍天饶过谁?也喜欢说教的我遭遇血脉压制不得反击,只能暗自腹诽做生意的大哥太过实际不懂我的理想。
本来跟他商量还没那么确定要报名,结果battle下来,反倒坚定了要考的决心。
虽然我明白大哥其实也只是提醒而已,对于这个爱冲动,不怎么考虑现实也不怎么靠谱的妹妹他确实有理由不放心。
我真的清晰我考社工的意义吗?其实也不是,只是觉得自己有兴趣,想考,一反对,更觉得考试有意义,于是就考了。
我也清楚这几年由于受疫情和一些现实的原因影响,队友收入锐减,背负了债务,养育着仨娃,还不想降低生活质量,单靠工资收入确实有些紧紧巴巴。
所以这次我想继续在心理学方向深入学习这件事我没告诉大哥,这也是天性,谁也不喜欢被否定,哪怕有时候自己并不是很确定自己坚持事情的意义和正确性。
今天大哥是做了准备的,应该是表妹给他了口风,或者是昨天社工出成绩过于兴奋的我在一家人群里又是晒书单又是立flag让他有了担心:这又是要不务正业的节奏?
大哥电话里先绕着弯和我聊聊家常,又假装随意的分享说,他在家没事复盘了一下从参加工作到辞职创业略有小成的一些心得。
我一句不落的接着话,心却有一点点的紧张,快了,快盘我了。
果然如此。
我试着解释我晒书单是想激励侄女小辈,也不知道她们有没有接收到信号,大哥就来了一句:“你知道我看到书单怎么想的吗?”
终于来了,肯定没有好话。
“我觉得你太理想主义了,看那些书就能解决你的问题吗?”说到这里可能意识到过于直接,又缓了口气:“我承认你这几年学习看书,理论水平确实提升不少,但光理想化的鸡汤没有用,关键是你得做成一件事才有说服力呀!”
张嘴想反驳,又突然想到早上看书周岭老师说的“相机”的比喻:大哥不能说服我和我不能说服大哥一样,或许就是因为我们其实都代表了一种单一视角,我俩因为年龄差别大,经历的不同,看问题的视角自然也不同。
有了这个觉察,关联的回路也被打通:
裴老师给我们讲情绪ABC疗法的时候说过,A是事件,B是想法,C是情绪/行为,造成情绪C的并不是事件A,而是想法B,想改变情绪就想法做工作,很简单,就三个问句:
1. 这是真的吗?
翻译到这件事上就是大哥给我打电话是为了否定打击我吗?当然不是,我可以确定的是大哥本意是期待我好,比现在更好。
2. 这么想对我有什么好处?
想到大哥其实没必要否定打击我,况且就是否定打击也改变不了我的行为呀?鞭长莫及!
还能怎么想?
他只是想给我提供他的经验,提一些建议,让我少走些弯路而已。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视觉/感觉盲区,那为什么不能借大哥的视角去更多一些时间和角度去思考一下这个问题呢?
就是这样的神奇,当我的想法从“不得不听大哥的说教”转为“我想听听大哥的想法和建议”时,紧绷和对抗无影无踪了,我们聊了大约两个小时,我觉得收获还是挺大的,于是把要点记录下来:
1. 想做事情,要关心时事新闻,看国家政策导向,顺应形势更容易成功。
——这条是我之前没有考虑过的,要加入。
2. 给别人打工终究看别人脸色,做的终究是别人要你做的事情,没什么选择和发挥空间,不要光想着依靠别人,自己要对自己做的事情更多一些掌控。
——有一些道理,不全对。把给别人打工做到位也可以有选择做与不做、怎么做的自主权。
3. 如果坚定要做副业,不能为了副业丢了主业,精力要合理分配。
——附议。
4. 如果可能,最好还是做点生意,做生意很简单,产品差异不大,容易有差异的就是服务,我们家人的特点就是脚踏实地,实在,服务好了生意就不愁不好。
——这条也可以理解为,其实无论我做什么,最终其实也是在做“生意”。
商业的本质是交换,用自己的知识,自己工作产生的价值去交换认同,交换尊重,交换报酬,核心是真诚、利他。)
5. 多跟永霞(发小)去练练摊,多方面体验生活,学着从老板的角度看问题,管理者职位再高也是打工者,不要小看练摊,小老板也是老板。
——这条以前没想过,打开一个新视角,可以采纳。
6. 社会没有你想象的完美,不是付出就一定有回报,不要总想着未来会如何如何,先挣到钱解决现实问题才是正经问题。
——此条我表示不赞同,也不反驳。
7. 你学心理如果是从业你的目标客户是谁?市场需求量有多大?为什么要找你?你准备具体怎么做?如果你现在就认为可能3-5年都挣不到钱你还有多少个5年可以浪费时间?
——对这些问题我在回答的时候发现内心竟然好像预演过,答案一部分比较清晰,一部分还比较模糊,对能做到什么程度我其实并不确定,但神奇的就是对我会做好这件事竟然谜之自信。
有人说对未来无所畏惧的有两类人,一种是“无知者无畏”,一种是对自己做的事情有坚定的信念或者说信仰。
我都不是,或者准确的说介于两者之间,但我相信时间的力量。
大哥还说,他的想法也不一定就都对,只能给我个参考,当年我想自学法律被一个问题就问倒就放弃的不是真的想做。现在虽然真的想做,但他觉得我的年龄和现状好像不允许花5年再一事无成,如果我现在30岁他也会支持我,问题是我不是。
最后,他说:你可以有一些想法,但还是得脚踏实地。
说到最后大哥立场也没那么坚定了只是还有点唠叨,我其实在电话的这端是有点感动的,除了家人谁有功夫这样给你苦口婆心啊?
这次愉快的沟通证明了其实我们都在成长,也都尽量接受不同的想法。我庆幸自己的及时觉察,当然这也是不断学习的结果。
由于这次没有把精力花在辩解和试图说服大哥上,我就更多的感受到了大哥的关心和善意,内心也更为舒服。
我觉得这个方法很好。
一直以来,我们都习惯用原始的单一视角看问题,时间长了就形成了固定应对模式,并且很容易关注负性经验。而其实问题本身或许并没有那么糟糕,我们可能只是需要移动一下换一个方位/视角去“拍照”,或者只需要提醒自己一句“这个想法是真的吗?”
总会有一个更好的视角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