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黑云摧城
5.落幕
月光族指每月赚的钱还没到下个月月初就被全部用光、花光的一群人。
按照这个解释,杨镐属于标准的月光族。不过他月光的不是钱,而是大军。
三月二日,四路大军已经四去其二。
事情到了这个地步,胜负已然分晓,在得到杜松马林两路大军全军覆没的消息后,杨镐必须做出决定,否则就是坐以待毙。
山不转水转,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韩信胯下之辱,刘邦荥阳之围,孟子曰“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兵法曰“三十六计走为上计”,这些先人典故历史经验专业知识纷纷 指向了一个明智的决定:
撤。
这时候甭管尊严,甭管面子,甭管什么天朝上国,就一个字:
撤。
可问题是,你想撤,你同意了,可人家后金同意吗?
这个问题的决定权,是在后金手上。
本着“趁你病要你命”的精神,后金军队把注意力集中在了另一个仅剩的猛人身上:
刘铤。
刘铤从宽甸出来,与之随行的还有一万朝鲜军队。
据史料记载,这支朝鲜军队身披柳条编织的盔甲,手中武器也是五花八门,没多久就表示肚子饿,嚷嚷要吃饭。
刘铤汇合朝鲜军后,一路前进,在距离赫图阿拉不远的地方遇到了一处女真村落,刘铤表示前军一千人前去攻占。
被派过去的一千明军很高兴,这功劳简直手到擒来,顺手拿一些值钱的东西也是正常的。
兴高采烈的进了村子,没多久就灰头土脸的逃了出来,报告刘铤没攻下来。
第二次,进去的是三千人,刘铤以为这下十拿九稳了,得到报告:
进攻受阻。
刘铤怒了,“就你们这帮熊样我还怎么和杜松争功?全军进攻,最快速度拿下!”
这下进攻速度加快了,可最后还是被村落里的后金军杀出重围,夺路而逃。
明军有一万余人,而村子里的后金军算上青壮年男子满打满算不过五百。
这说明刘铤所部明军的战力,也说明了明朝的“侵略”遭到了后金的顽强抵抗。
没错,这里明朝就是“侵略”。
这一仗拖延了刘铤的进军计划,从而为后金消灭杜松军和马林军创造了时间,也为后金军一一击破明军制造了宝贵的时间差。
三月三日,一名明军的传令兵骑着快马来到刘铤军中,他告知刘铤自己是奉杜松的将令来请刘铤会师赫图阿拉。
前提是杜松还活着的话。并且以杜松的个性是否愿意和刘铤分享功劳。
前者不怪刘铤,但后者这点刘铤应该想到。
这是一个圈套,拙劣的圈套。
可在诱惑面前,人们总误把圈套看做机遇,把圈套看做自己人生中的钥匙,总是一步步靠近,刘铤心中所想只有一个:
“不能让杜松抢占首功!”
于是这位打过缅甸平过朝鲜被日本士兵恐惧的称为“刘大刀”大败过杨应龙主力的刘铤,率军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钻进了后金准备好的口袋里。
三月四日,刘铤军到达阿布达里冈,一个距离赫图阿拉很近的地方,按照原计划刘铤军已经完成乃至超额完成了本该承担的任务。
如果其他部也可以按照原计划到位的话,可惜没有如果,故而刘铤部的下场已然注定。
三月三日,努尔哈赤率八旗主力已经先行赶到。
一时间,草木皆兵,伏兵四起。
乱军中刘铤被迎面而来的后金骑兵一刀砍下半张脸,仍然左突右杀,直至壮烈牺牲;其养子刘招孙身背刘铤尸体,想要杀出重围,奈何早已被后金军团团包围,力战身死。
随军的朝鲜军队当即放下武器,表示我们是自己人,别误伤。
刘铤军所部的几千步兵困守在一个山头,被代善所率骑兵一个冲锋过后横尸遍野。
阿布达里冈之战,萨尔浒之战中最悲壮的战役,因为主将刘铤的无辜,他没有杜松的轻敌冒进,没有马林的附庸风雅,他是一名优秀的将领,他没有犯下任何的失误,却和这些人承担共同的苦果。
客观的说,刘铤是被坑死的。
牛人死了,猛人死了,文人跑了,还剩个怂人——李如柏,这位仁兄一路磨磨蹭蹭拖拖拉拉,走十里休息一下,正因为如此李如柏可以收到来自杨镐的撤军命令。
收到撤军命令后火速撤退,不过也不顺利,被在山上假装指挥的后金哨兵吓了一跳,李如柏军乱了阵脚,骑兵踩着步兵飞驰而去,有的步兵心一横抢了骑兵的马夺路而逃,踩踏加上内讧伤亡千余人,李如柏率着这样一支军队逃回沈阳。
至此,从杜松二月二十九日开始,三月一日杜松军全军覆没,三月二日马林军全军覆没,三月四日刘铤军全军覆没,三月六日李如柏军撤回沈阳,萨尔浒之战战斗攻经历共三天,算上行军和李如柏撤退时间总共七天
明军阵亡将士45800余人,高级军官阵亡三百一十余名,中下级军官千余名,火炮火枪两万多只,战马和运输物资骆驼等两万六千八百余匹;而后金由于集中优势兵力以多打少的缘故,伤亡不超过五千人。
为期七天(包括赶路时间)的萨尔浒之战宣告落幕,它不是七天乐,对大明而言这是对后金以及之后清政权真正意义上的战略进攻而以失败而告终,是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无论是后来的宁远宁锦还是松锦都是明朝战略防守下的防御反击,从此明金战争的主动权掌握在了后金的手里,明朝只有招架挨打的份没有主动进攻的机会,被后金牵着鼻子走,陷入了后金的节奏中去,这也是明朝在军事上对后金失败的一大原因:丧失主动,被动挨打。
得知明军撤退的消息,后金将士欢欣鼓舞,从生存的角度对新生的后金政权和女真民族而言这是一场事关生死存亡的背水一战,对于庞大的明帝国他们没有任何战胜的可能性,结果对他们而言充满了意外和惊喜,哪怕是处于战斗中已经歼灭了杜松等主力,哪怕已胜券在握,并未得到最后结果的他们仍然吊着一口气,没有到最后谁敢说谁输谁赢。
大家流下了激动的泪水,活着是一切的基础,萨尔浒之战让这个新生的政权活经历了第一次危机而茁壮的活了下来,很多人已经开始盘算自己到手的战利品和军功了,恨不得插上翅膀回家和家人团聚一起欢庆胜利。
活着,真好。
不过努尔哈赤的一道命令如冷水泼头般使狂热的众人恢复了清醒:
“众军严守各处关隘,严防大明军队再度来犯!”
明军是败了,但对于天朝上国地大物博的明帝国来说,再组织这样一场大规模的会战并非不可能,到时候大兵长驱直入,欢庆的后金军队毫无准备仓促应战,后金政权危在旦夕。
对明朝而言,输一次两次没问题,哪怕十战九败只要赢一次就可以连本带利绝地逆转;但对后金而言,赢七次八次,哪怕十战九胜但只要输一次就是前功尽弃满盘皆输。
这个道理,这个形势,在以后明与后金的战争中仍然适用,哪怕是1644年历史上清兵入关清人所谓“从龙入关”,实际才不过是刚刚获得了逐鹿中原的游戏入场券,还是观众席的那种,天时地利人和三者皆无。
清朝到底是怎样统一中原的,这确实是个值得深究的问题。不过当下摆在我们面前的还有另一个问题:
萨尔浒之战的结果为什么是这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