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思考题(作业)
【在我的学业中,我曾做到极致的……】
一个可能是高中语文吧。基础题和作文,我都曾拿到过满分,甚至某次模拟考考了137分,好像是理科班第一,在文科班似乎也排得上前五。
当时我的语文老师对我特别严格,每次基础题(90分)我只要低于80,她就会批评我;作文的评分方式和应对方法更是专门针对我和其他有限的几位学生开过数次小灶,使得我们几个人的作文分数一般稳定在56分以上。即使遇到一时难以应付的主题,或思路一时没有跟上,48分也是我们的保底分数。
不得不说,多亏了语文老师,即使我在高考时突然脑袋空空,作文写得稀烂,语文依然是我所有分数中排行第二……计算一下,基础分起码在85分以上……扎实的基础,真的能带我们走得很远!
而这个排名第二的最终分数,则是仅次于我的英语分数。
英语的话,其实我在小学五年级时,在疯狂英语训练营里,已做到过“极致”。此后,我的英语课几乎都没有再怎么认真听老师的课,甚至到大学,英语课都成为了我的自习课,然而我从来不会挂科,考试经常半小时不到就昨晚,成绩也一直稳定在总分90%以上。
但实际上,高中英语几乎是最容易拿到满分的学科了。而正因为我没有做到极致,所以我的英语成绩一直也没有真正达到150分过,仅仅保持在142~145分我就满足了——结果高考也栽跟头,考了个139分,完全没有起到拉分的作用了。更别说大学之后难度提升,我甚至好几次只有75%的分数,而我却一点都不以为意——但这依然证实了:扎实的基础能够带我们走很远,很远……
其他科目,由于一开始就给自己设限,觉得自己不是这块料,就一直没有追求极致,甚至处于“有80%总分就好”的状态,最终也就是60%~70%的水平。
不管是有意无意,主动被动,当有极致心态的时候,分数就真的会不断往上长……现在想想,只能感叹一句“太真实了!!!”。
而这些真实的“奇迹”却一直被我认为是自己的小聪明所致,现在我也只能笑着骂自己活该了。
【我在哪些环节中做到了极致】
仔细想想,当年抠语文基础题的时候真的是认真程度高得吓人……每一个易错音,每一个病句,每一段古文,都要做到100%正确,为此我的摘抄本里面还真的有着大量的原始题目记录,包括注音、成语、病句……一大堆。
后来我也用了有限的时间抠了一下一直在及格边缘的数学,最终的结果是:起码在高考时,数学没有成为拖我后腿的科目。应该说,在最后的时刻里,我把所有理科都认真抠了一下……真的就一下。所以……分数只能说是勉强过关吧。
我记得当年高考,作为X科的生物试卷出的题目非常超纲,导致整个广州市的生物平均分好像只有七十多(满分150)……但我们的生物老师对此的评价是:“你们觉得难的话,肯定是因为没把《普通生物学》(大学生物科基础教材)这本书看完。”——现在想想,这位生物老师在刚开始担任我们生物课任课老师时,就让我们去读《普通生物学》了……细思极恐,当时他的思路可能跟核聚老师是一个级别的!我错过了这么厉害的一位老师啊!
英语科目,则是在老师的要求下做改错本。回想一下,当年的我还莫名挺喜欢做改错工作的,可能当时有种想“秀”的心态在里面。
此外就是,当时刚从疯狂英语夏令营出来的时候,我每天都会抓着一本有约100个句子的英语小册子天天背诵,做到随时随地每一句话都能脱口而出。甚至其中有一句话被多年后的我反复拿来做发音、语法教学的示例。那句话是……
That van ran into my car and killed my cat, too bad it wasn't my wife, because I love my cat.
嗯……非常成年人玩笑的句子,被一个五年级的孩子铭记一生……好像不是什么好事。
当然最喜欢的还是那句:
If you exaggerate(这个词讲真,我今天才知道是这么拼的), you will sound fantastically American!(如果你发音足够夸张,你就会听起来神奇般地超有美国味儿!)
这句话也许就是李阳老师无意中触及到的“极致原则”的体现。
“最大声,最清晰,最慢速”地读英语,三个“最”,都能做到“100%”,然后把练过的句子100%背诵下来,这就是我的英语口语的秘诀。
而对于当时的我来说,仅仅是觉得“哇,能脱口而出长句子真的很威风呢!”
真的有种“不想秀就永远不会做得更好”……咦?这句话好像暗合今天的课题呢!
📝今日自测题
① 如何达到满分状态?青海高考状元康慨的例子带给你什么启示?
以获取满的心态,认真积点滴,每一个点滴都做到极致,就会自然而然地将满分变成事实。
康慨的例子给我的启示是,不去计较自己已经是全市第一,而是真心实意地去对标满分,最终就成就了“状元”这个万中无一的事实。
其实我们很多时候都会给自己一个“到这里就差不多了”的自我安慰,其实在极致原则面前,“差不多”正是大忌。而实则上,这也是我对自己人生设限的罪魁祸首。
第一次获得90分,觉得自己不错。后来,85分,“哦,过去我90,这么久了还能85,不错了”。再后来“年轻的时候我都有85,现在75,宝刀未老!”……再后来会怎样?60分够不够?挺够的,所以很多大学生都是“不挂科万岁”;出了社会呢?60分不一定做得到的时候,啊,反正工资也不会少我的,得过且过……最后会变成怎么样?“这个我学不会的!那个我也不会!哎呀我怎么这么可怜……”
这时候再对比一下康慨,我又想笑着骂自己活该了。
② 为什么说99%=0?现实生活中,你有没有类似的经历?
99%=0这句话让我想起了一个(被考证为假的)故事:
二战时期,某国工厂所做的降落伞,合格率一直不尽人意,因为降落伞量丧生的士兵竟然达到了所有伞兵的50%。于是军方想了个办法,每次工厂完成一批降落伞,就让厂方领导随机挑选降落伞进行一次跳伞。
厂方一听慌了,每期制作的降落伞何止万个?如果做不到100%合格,哪怕做到99%,都有上百个降落伞不合格,一旦不小心还抽到了这些降落伞,自己小命就没了,可不就是99%=0吗?
从此,惜命的领导们拼命监督降落伞质量,使得其合格率大幅提升至99.99966……
嗯?等会儿,99.99966的合格率?这不是6 sigma管理标准吗?仅容许有百万分之3.4的误差,号称“零缺陷”的完美商业追求。而已经实施6西格玛管理并获得成功的企业名单上,我们会发现有摩托罗拉、联信、美国快递、杜邦、福特这样的“世界巨人”。
而这个故事和6sigma,都是我爸给我讲的,我爸太牛了……
而“愚蠢”的我却一直没有领悟此种真意。
③ 很多时候最终结果不能达到百分百,为什么我们还要追求百分百?
大家都知道人总是无法避免失误,那为什么还是要追求百分百呢?
那位死抠我基础题和作文的语文老师曾反复对我们念叨孔圣人的一句话:
“取乎其上,得乎其中;取乎其中,得乎其下;取乎其下,则无所得矣。”
翻译一下,想着能要100分,那么大概能得到80分;想要80分,那么大概60;想着及格万岁,那么基本就挂科了。
那么如果我们真心要拿100分的时候,该取什么呢?
“欲求其上,必求上上”,斯已矣。
而这种信念,就会体现在自我预言效应上,成为我们的野心,我们的动力源,才能够推动我们把每一件事情做到极致。
做不到极致会怎样?我复制粘贴一下前文:
第一次获得90分,觉得自己不错。后来,85分,“哦,过去我90,这么久了还能85,不错了”。再后来“年轻的时候我都有85,现在75,宝刀未老!”……再后来会怎样?60分够不够?挺够的,所以很多大学生都是“不挂科万岁”;出了社会呢?60分不一定做得到的时候,啊,反正工资也不会少我的,得过且过……最后会变成怎么样?“这个我学不会的!那个我也不会!哎呀我怎么这么可怜……”
嗯……我反正是不想以后再笑着骂现在的自己活该了。所以,百分百,我要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