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这个世界是非线性的。如果为了管理的方便,非要用数学或机械方法使其线性化,即使可行,也是不明智的。事实上,这几乎是不可能的。
2、我们把产生常见问题行为模式的系统结构称为“基模”,诸如公地悲剧、目标侵蚀和竞争升级等。
3、对于基模结构造成的破坏,用指责、惩罚、建立或调整某些政策这样的“标准”应对方式,很难修正结构性问题,就像试图让编排好的剧情有一个好的结果,后者对破镜子修修补补一样,都难以凑效。
4、这些系统陷阱是可以避开的,前提要预先识别出陷阱,不去触发它们或者改变其结构,比如重设其目标,增强、减弱或改变反馈回路,增加新的回路等。因此,“陷阱”也是“机会”。
5、一些长期持续的行为模式,可能并不符合人们的预期,尽管人们发明了各种技术、采取了多项政策措施,试图去“修复”它们,但系统很顽固,每年产生相同的行为。这种常见的系统陷阱,被称之为“治标不治本”或“政策阻力”。
6、“政策阻力”来自于系统中各个参与者的有限理性,每一个参与者都有自己的目标,都会对系统进行监控,观察一些重要变量的变化态势,如收入、价格、房屋供给 、毒品交易或投资等,并将其与自己的预期或目标进行对比。
7、如果存在差异,每一个参与者都会采取措施,试图扭转当前的局势,使其符合自己的预期或目标。一般来说,目标与现实状况之间的差异越大,行动的压力或强度越大。
8、当各个子系统的目标不同或不一致时,就会产生变革的阻力。如果一个参与者占据了优势地位,使得系统存量朝着一个方向运动,那么,其他一些参与者将会付出加倍的努力,把系统存量往相反方向拉。
9、结果是,某一方的成果越大,反方向的抵消力量往往也会越大,导致存量与以前的状况没有太大的差别,而这同时也是每一个人所不希望看到的。
10、在一个具有“政策阻力”的系统中,多个参与者有不同的目标。任何一方增强的努力,将导致其他所有人的努力也得到加强。应对方式的一种是,努力压制它。另一种方式是,放弃、废止无效的政策,将资源和能量应用于增强和坚持更具有建设性的目标。
11、最有效的方法是:设法将各子系统的目标协调一致,通常是设立一个更大的总体目标,让所有参与者突破各自的有限理性。如果每个人都能为了同一个目标而和谐地相处,其结果将令人惊奇。对此,人们最为熟悉地例子就是战时的经济动员,或者战后或灾后的重建。
让神赐予我们一颗平静的心,在结构精致的系统中自由地使用我们的有限理性;
让神赐给我们勇气,去重塑结构不良的系统;
让神赐给我们智慧,去理解其中的差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