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教育故事
站上这三尺讲台虽然只有短短两年,从最初的忐忑不安到现在的稍有方法,我始终手捧一颗爱心,怀着对教育事业的追求,不断地探索和实践,始终坚持无私奉献,热爱学生,教书育人,为人师表。以高尚的师德严格要求自己成为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师。作为一名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我深刻地领会到教师的人格和品行对学生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正是这一点指引着我树立以人为本,以能力为本的教育教学理念,与学生建立起了平等、尊重、和谐的师生关系,教室、办公室成了交流的舞台。重感化、轻惩罚,始终以真挚的爱心去感染学生,用言谈举止影响学生。
曾经有个学生,在二年级时老师给她的评语是成绩一般,不懂事,有时扰乱课堂纪律,爱顶撞老师。进入三年级,我没有带有色眼镜看人,而是利用课外时间和她谈心,了解她的家庭情况,和她做朋友,渐渐地,我发现她有很多优点:胆子大,很机灵,交待的事情能很好且迅速完成,并且非常热心。在这样亦师亦友的关系中,她迅速成长起来,成为了老师们心中能干懂事的女孩。因为我要求的“班干要起带头作用”,她便认真听讲,刻苦学习,成绩突飞猛进,在几次检测中都取得了第一的好成绩。
如果说疼爱自己的孩子是本能,那么热爱别人的孩子就是神圣!人世间,拥有最多热爱别人孩子机会的职业,就是教师。温家宝总理说:“没有对孩子的爱,就没有教育。可以说,老师是蜡烛,在孩子们心里点燃希望,并且照亮他们的一生”。 关心、爱护学生是教师的天职,我更是用行动诠释着“爱为师德之本,无爱则无教育”这句名言。
最缺乏爱的便是留守儿童,我教的一年级的学生中有位姓张的同学,他的父母迫于生计外出打工,留下他和哥哥跟随年迈的外公生活。他刚来我班时,很多人都对我说:“他调皮捣蛋,打架,别人上课他睡觉,考试总是零分,还喜欢拿别人的东西,你要严厉的管他啊!”就连他的外公亦是如此。我对这些言论都报之以微笑,不以为意。通过细心观察、走访、了解,我发现这位学生只是缺乏关爱,出于小孩子的羡慕心理,经常做一些出格的举动引起老师、家长对他的关注。针对这种情况,我在上课时,请他回答问题,时常表扬他,课后,利用课外时间找他聊天。在一次数学测试中,他更是考了88分的优异成绩,这时,班上所有学生都为他鼓掌,张同学终于扬起了自信的笑脸,成了所有老师眼中的可爱学生。
爱不是索取,不是等价交换,而是付出,是给予,是自我牺牲。在教育事业中需要这种爱,一种教师对于学生的爱,一种源于高尚师德的爱,一种无私奉献的爱!
作为一名普通教师,我始终坚持一个原则:教师首先要站好讲台,不能愧对学生。这份朴实的责任心使我多年来扎扎实实搞好常规教学,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课堂教学中,我注重学生的探究性学习和自主性学习,耐心引导学生积极思考问题,鼓励学生能自己主动站起来发表见解,提出疑惑。
常言道:要给学生一杯水,自己要有一桶水。我深深体会到,在当今科研兴教,呼唤反思型教师、研究型教师的新形势下,作为一名青年教师,必须是不竭之泉,时时奔涌出清新的、闪烁着斑斓色彩的溪流。“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丝毫不敢懈怠,我深知后面的路还很长。但我坚信只要辛勤耕耘,挥洒汗水,一定能做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让桃李香满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