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目:《六朝美学》作者:袁济喜
001、审美情趣的自然清新,离不开创作构思的天工自然。
先秦时老庄提出了艺术创作贵在天工的美学观念,庄子把形而上的自然之道作为统率具体技艺的客观规律,要求人们创作时巧夺天工,他赞美疱丁解牛的神妙境界。
002、艺术创作是一种审美情感的活动,它与机械的动作不同,需要作家创作天才的自由发挥。
一切美好的艺术作品,必须合乎审美创作规律,能够在人们的鉴赏中实现它的价值,但这种审美效果往往是通过作家和艺术家天放自然、不受拘羁的创作来实现的这一过程,就像庄子反复讴歌的轮扁凿轮、庖丁解牛一样,是一种完全自由自在的创作活动。
003、从审美理论本身的发展来说,魏晋南北朝自然构思理论的提出,首先是针对两汉而发的。
汉代崇尚儒学,在文艺创作领域形成许多清规戒律,正统文人动辄以不合礼仪法度责难文学作品。
004、魏晋时期随着文的自觉时代的到来,人们打破了汉代文论的各种戒律,陆机就是一个代表人物。
陆机写《文赋》就是想解决文人,“意不称物、文不逮意”的矛盾。他认为作者谋篇布局,立意树体时各不相同,需要作者灵活掌握,自然运用,并没有固定的格式和法度,这就是文学之所以为文学的真正奥秘。
005、陆机的这种自然思论,被齐梁时代的刘勰加以继承和发展了。
刘勰要求以自然之道来统率圣人之道,冲破汉儒文学理论的狭隘境域,他还反对离开创作的自然规律,趋新逐奇。他在论创作时,十分推崇作家的自然生情,真诚无伪。
006、刘勰认为,作家在孕育审美意象时,还必须考虑用相应的文体,把这种情思意象表现出来,形成艺术作品。
007、刘勰在《体性篇》中指出,作家的才性与文章风格是一致的,倡导作家“因性以练才”,从必然中获得创作自由,把自然与法度统一起来。
008、六朝之后,追求艺术天工自然的审美思想,经唐代司空图,宋代苏轼、严羽等人的提倡后,获得了进一步的发展。
009、苏轼与刘勰相比,苏轼更强调冲破法度和规矩去从事创作。
在苏轼看来,文无定法,只需要根据具体的创作状况而骋才运思,随物赋形。
苏轼把自然理解为艺术的天工自然,相对降低了自然之中寓含的法度规矩的地位。
从积极方面来说,他突破了以刘勰为代表的六朝美学家的某些保守之处,从消极的方面来说,他忽略了艺术规律对于创作构思的指导作用。
010、到明清时代,李贽、徐渭、公安三袁和袁枚等人主张“独抒性灵,不拘格套”,蔑弃复古论者人为制定的格调法度的做法,进一步发展了六朝的自然创作论。
但是他们的理论很少涉及对审美创作规律本身的探讨,缺乏内在的理论价值。
这一经验教训启发我们,强调审美创作的天工自然并不等于否弃必要的规矩法度,创作自由应该是对创作必然性的深刻认识和灵活运用。